講座名稱:“學而”講壇——教授系列講座第117講
讲座时间:2011年3月10日 10点00分
講座地點:主樓E703
講座人:葉舒憲教授
講座主題:中華文明發生的特點
主办单元:PP电子社会科学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歡迎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老師屆時參加!
講座人介紹:文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教授,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常務理事,青年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社科基金評審組專家。中國神話學會會長、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兼任《20世紀國外文藝學叢書》、《南方學術文叢》等多種叢書主編,1999-2000美國耶魯大學客座教授;2001年英國學術院、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訪問教授;2003年荷蘭皇家學院訪問教授。葉舒憲在比較文學、文學人類學研究等方面頗有结果,曾在《中國比較文學》、《文藝爭鳴》、《上海文論》等刊物開辟個人專欄,在革新文學研究要领方面起到積極作用,所倡導的文學人類學研究已在國內形成聲勢可觀的新流派。已出书《文學與人類學》、《中國神話哲學》等專著、譯著24部,在《北京大學學報》、《中國文化》、《哲學研究》、《文藝研究》等發表論文300余篇。1997年首批獲國家級學科帶頭人“百、千、萬人才工程”資助;曾榮獲霍英東青年教師研究獎、首屆全國高校PP电子社會科學研究優秀结果獎、第2屆全國高校PP电子社會科學研究優秀结果獎。創立了文學人類學研究會,並建设了文學人類學學科體系,著有《文學人類學教程》。葉舒憲倡導的文學人類學研究在國內學術界産生了重大影響,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主持的中國古典的現代闡釋學工程已出书約500萬字的著作,被認爲是中西學術結合的一種範例。
講座簡介:說到中華大地上遠古的族群漫衍與交流融合,過去的研究者唯一能夠依據的就是漢文古籍上歧見紛纭的一些記載。凭据此類記載而提出的假說,由于缺乏確鑿的證明或者證僞要领,人們便對其接纳了聽之任之的態度,這也助長了說者自說自話的傾向。20世紀後期以來,隨著考古發現的增多,一些建设在體質人類學測量數據之上的昔人人種或族屬研究的出現,讓學者看到了上古時期微妙複雜的人種混居局面。諸如三星堆、金沙遺址所呈現出的與中原王朝迥異的另類文化風貌,是遠非依據漢字文獻記載的學人所能夠想象获得的。這就給思考曆史上華夏族與少數民族關系的課題帶來了新的啓示:一些完全差异于漢字文獻記載的意料之外的情況,也很有可能是曆史上真實發生過的。研究多族群分化與互動的曆史過程,能爲我們思考中華文明的發生提供一個具有震撼性的全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