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单元:厦门市南乐团 厦门市总工会艺术团
地 点:西安交通大学宪梓堂
时 间:2011年11月4日 19:30——21:00
主办单元:陕西师范大学出书总社 PP电子社会科学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团委
承辦單位:西安交通大學國學社
有一種音樂,它曾風華絕代
有一種曲調,它能穿越千年
曆久彌新,回歸長安,隆重登場……
——這就是南音,發苗于古長安卻又離開故土多年、在閩南大地開枝散葉的南音,曾經是盛唐宮廷雅樂、如今卻在長安漸行漸遠的南音。
南音,又成南曲、南樂,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我國古代音樂生存較爲完整、豐富的一個樂種。它荟集了盛唐以來中原雅樂之精華,後來又吸引了元曲、弋陽腔和昆腔的特長,並與閩南的民間音樂融爲一體而逐漸成爲詞曲清麗柔曼、旋律纏綿深沈的美妙樂種,尤其長于抒發鄉人思親、遊子懷鄉的真摯情懷,那如怨如慕如絲如縷的聲音,猶如南國夏夜的玉蘭花香,一陣陣沁入人們如癡如醉的心田。
南音的腳步,從中原漸漸走向南方,這與曆史上幾次大的人口遷移不無關系。自東晉年間永嘉之亂以來,中原士族大量南遷,先是遷入浙江泉州一帶,後又轉入閩北、閩東,最後又在氣候宜人、土壤肥沃、依山傍水,猶如世外桃源般的晉江流域一帶定居下來。中原人的南渡,不僅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産技術,同時也一定帶來中原優秀的音樂文化,這對當時泉州的經濟與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南音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從宮廷走向民間,又從民間搬上舞台。時至今日,在閩南的泉州、漳州、廈門以及港、澳、台地區,南音已成爲一種個性獨特、雅俗共賞的傳統音樂。南音古樸、典雅、舒緩、低回的音調卻最適合配以哀怨、憂傷、抒情、忖量,特別是以愛情爲題材的民間故事,因而極富熏染力,與民衆心靈相通,深受人們的青睐。
傳統南音演出時有許多特定的禮儀法度,皆遵古風,古樸莊重,溫文爾雅。演出者有其牢固的位置,歌者執節居中,歌者左邊上首爲洞箫,下首爲二弦。歌者右邊上首爲琵琶,下首爲三弦。其他的配器如響盞、小叫、木魚、雙鈴、四寶及扁鼓等,分立後面兩旁。泉州南音演唱時有執節而歌的傳統,與南唐長卷《韓熙載夜宴圖》中的歌者相類似,在我國浩如煙海的民間音樂當中,唯獨南音還保留著這樣的演出形式。還有“腳踏金獅”的禮儀,即演出時,台上擺有四只木雕小金獅子供演奏者墊腳,相傳與清康熙年間南音泉州南音晉京演出受到康熙天子的恩寵有關。這些嚴格的儀禮習俗,展示了南音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2009年10月1日,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這無疑是現代人對南音這一藝術形式的接納與肯定。被譽爲“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的南音,還將繼續向世人展現她穿越千年的魅力;南音作爲古老東方文化的精華,她的清音也必將傳遍四海。
歡迎PP电子學院教師參加,可到PP电子學院教務組高濤老師處領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