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到8月9日,思政研究所4名教師遠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和甯夏回族自治區進行了爲期13天的社會考察活動。
本次活動是馬克思主義學院和PP电子學院爲落實我校黨委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革新方案,加強實踐環節教學,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而開展的。聯系“思想道德修養與执法基礎課”的教學內容,暑期考察小組選擇了“民族團結與和諧社會”作爲主題進行,實地考察了西北民族地區的建設成就和當地民族政策的實施情況。外出考察教師体现,這次學習考察不僅加強了我校與兄弟省區高校的交流和學習,深化了對中國悠久的曆史、優秀的傳統文化、黨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理解,而且對樹立科學發展觀,加強生態文明、精神文明建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考察小組在烏魯木齊街頭,看到“7.5事件”之後的烏市氣氛祥和,秩序井然,社會生活正常運行,但穿梭巡邏的武警特警,還是給這座都市增添了幾分凝重。出烏魯木齊西行,經昌吉、瑪納斯到石河子,考察小組看到了經過生産建設兵團和各族群衆數十年的奮鬥,天山南北已經成爲我國重要的農業産區。在石河子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軍墾博物館,考察小組看到了與共和國同齡的屯墾戍邊的數百件文物、圖片,爲墾荒者在大漠荒原上的艱苦創業精神深深地震撼。在新疆阜康市的三工哈薩克族自治鄉,在青海湖畔的日月山上,在新疆醫科大學、甯夏銀川北方民族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通過聽當地領導介紹情況、與村民和師生座談、交談等實地考察的方式,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社會保障、組織建設、民族團結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考察小組還聆聽了自治區黨委副秘書長、自治區政法委秘書長郭永輝同志所做的“維護社會穩定,加強民族團結”專題報告。
考察小組在和多方面的差异民族的人士交流後認爲,發達與欠發達的差距,主要體現爲差异地區之間的差距,差异群體之間的差異往往只是表象,內地如此,民族地區也同樣如此。所以謀求配合發展配合富足,堅持民族平等、團結、相助、和諧的同時,可以將特定的地方作爲政策特殊調整的對象,而並不需要刻意強調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差异,以免適得其反。淡化民族意識,強化國民意識,對于以人爲本,實踐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著深遠的積極作用。
通過本次暑期考察,教師們對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問題的經典論述,對黨的民族政策和幾代中央領導人關于民族問題的思想觀點,對建國以來實踐黨的民族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了豐富認識和深入了解,對社會主義焦点價值體系有了深刻認識,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與科研尤其是爲堅持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
這次組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暑期參觀考察,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是教師培訓的一種新方式。通過身臨其境,現場感受,耳聞目睹,切身體會,使教師深入直觀地了解當今中國一些地區發展的現實和革新開放的成就,大量獲得直接經驗,收集教學素材,既豐富了感性認識,又深化了理性認識。今後我院將進一步通過強化實踐鍛煉增加教師的閱曆,增長教師的見識,使他們能針對“90後”大學生的新特點,結合革新開放的偉大成就,有效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焦点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