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下午,馬克思主義學院召開了暑期社會考察交流會。會議旨在搭建一個平台,供學院各系所交流暑期社會考察的見聞、體會和總結。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宏波,PP电子學院黨委副書記馬曉彬,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所、馬原所、曆史所、政治學系等四個系所有關教師共約2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PP电子學院副院長黎荔主持。

爲越发直觀、全面地展示考察的過程和收獲,學院各系所提前籌備,制作了資料詳實、圖文並茂的PPT。各系所教師代表依據PPT,生動介紹了各自暑期社會考察的見聞和體會。
思政所教師魏琳介紹了所裏一行數人考察西藏的情況。她体现,通過考察西藏的社會經濟發展,實地了解藏族人民、西藏邊防哨所軍人、援藏幹部的生活和事情情況,他們越发深刻地感受到西藏各族人民對祖國的情感。她体现,在事情中要學習西藏地區同胞們的精神,把事情做得更好。
馬原所教師王宗浩介紹了所裏對雲南白族、納西族、藏族社會生活狀況的考察。他体现,實地考察了解這些少數民族的曆史文化和生活習慣,並將所見所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有關民族政策的教學,對創新教學形式、提升教學效果,有很大好處。
曆史所教師宋希斌彙報了本所和政治學系暑期東北三省調研的情況。他体现,通過實地考察七三一部隊遺址、僞滿皇宮博物院、九一八事變紀念館等曆史遺址,越发深刻地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和反思戰爭的须要。他還介紹了中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先驅伍星聯博士在東北防止鼠疫、瘧疾的事迹,表達了對這位愛國醫學專家的崇敬之情。
政治學系教師雷巧玲彙報了自己參加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示範培訓班學習的情況。她介紹了最近出书的《中國政治思想史》教材的內容、結構和特點,並談了她對該門課程教學的一些看法。該教材是馬克思主義建設工程第三批教材之一,于2011年底定稿,今年5月出书。
政治學系教師陸淑敏彙報了參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課程研討會的體會。她認爲,對研究生進行該門課程教學,首先應堅持導向性、層次性、時效性的原則,其次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第三要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理論思維、民族精神爲目標,追求長期效果。她也談到了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的重要性。
隨後,參會的列位教師自由、充实地進行了交流。寇愛林等教師体现,將政治理論課教學與社會考察結合在一起,以社會考察充實、促進課堂教學的思路很是好。
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宏波教授對會議進行了總結。他認爲,學院組織教師進行社會考察,是落實教育部關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社會考察活動的要求的具體舉措。這些考察擴展了教師的眼界,展示了教師們蓬勃的朝氣,對提升教師素質有重要作用。他建議,今後要繼續組織社會考察,並將其機制化:學期初期召開暑期社會考察交流會;中期每隔一月舉行一次專題研討會;末期召開教學和科研事情經驗總結交流會。他鼓勵教師們要有學科意識和學術意識,將自己定位爲理論、學術事情者,而不僅僅是政治理論課教師。因爲,只有提升自身理論素養,在教學中既依據教材,又逾越教材,才气真正吸引學生,提升教學效果。
PP电子學院黨委副書記馬曉彬談了他對社會考察活動的看法和建議。他認爲,思政所、馬原所、曆史所、政治學系分別進行了一次文化之旅、民族之旅、曆史之旅、學術之旅,獲得了很大的收獲。他建議,考察活動結束後要進行深入思考和反思,爲教學和科研提供啓示;考察要多了解國情、社情、民情,並將其反饋到教學中,使教學鮮活起來;科研是教學生命力的保證,教師要努力提升科研水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主動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堅定政治信念和立場;教師還應將自己視爲真正的教育者和育人者,樹立塑造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意識。
通過這次交流會,各系所相互借交流了社會考察的體會和心得,學院完善了將社會考察與課堂教學相融合的長效機制。從促進教學的角度來看,這次交流會有助于學院今後進一步充實和更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提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