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0月30日,《灼烁日報》刊發我院教授盧黎歌題爲《道德建設與社會發展並行》的文章,現全文刊登,以飨讀者。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從革新開放、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以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全面發展爲宗旨,以破解社會面臨的難題爲導向,著力開展思想道德建設,逐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價值觀念深入人心、榮辱是非界限形成共識、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好事不斷湧現、社會醜惡現象遭到社會公衆輿論的揭露和強烈譴責、社會風尚正在向康健良性偏向發展的局面。
10年來,在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就道德建設問題發表重要講話,爲我國思想道德建設指明了偏向,確定了原則。這是我國思想道德建設得以康健發展的政治保證。
爲落實思想道德建設的曆史任務,黨中央、各部委頒發了一系列文件。過去的10年,是我國出台關于思想道德建設文件頻率較高的時期,這些文件正産生著重要而持續的影響。這是我國思想道德建設得以康健發展的組織與政策保證。
思想道德建設的成效,取決于廣大人民群衆的參與水平。重仁愛、講禮義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培養善良的道德人格,在中國有著深厚的群衆基礎。10年來,在群衆的積極參與下,思想道德建設的理論越发豐富,制过活趨完善,載體日漸多樣。
在思想道德方面,以区域或家庭为载体,可以提高加入人员的笼罩率和社会和谐,如文明都市、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建设与评比。以文化运动为载体,可以吸引更多人的加入热情,如由戏剧喜好者、音乐喜好者、书法喜好者、影视喜好者组织的种种文化运动等。以代际、专业的运动为载体,可以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或者代际特色,如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志愿者运动、“三下乡运动”、社會實踐运动,以老年人为主的老年大学;以差异职业为主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与遵守,以企业界为主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陈诉制度”,以新闻界为主的“走转改”运动,以社会治理部门为主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运动,以涉及民生领域行业的“用产物展现人品”的运动等。以节日为载体,可以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如通过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可以传承和弘扬仁义礼智信和孝敬、友爱、感恩等传统道德精神。以地方精神为载体,可引起人们对价值观的思考,凝聚一个地方的人气,对提炼中华民族的焦点价值观很有意义。如北京精神、陕西精神等。
10年來,我國堅持正面引導爲主,加強思想建設、文化建設和制度建設,弘揚正氣,揚善懲惡,綜合治理道德領域中的失範問題,引導社會風氣向積極康健偏向發展。
從2007年開始,我國通過多種渠道,在全國征集道德模範的提名,中央隆重表彰了三屆全國道德模範。這一活動,不僅使道德模範的先進事迹和高尚精神获得社會認同和贊譽,更使全國衆多群衆通過發現、推薦道德模範的活動,受到價值觀、榮辱觀的自我教育,大大擴大了思想道德建設的參與面,提升了思想道德建設的認同度。
除此之外,10年來,對先進人物、先進事迹的宣傳、表彰力度不斷加大,模範不再是高不行及的完美聖人,而是可敬可愛可親可近可學的身邊好人,各行各業的先進人物正在成爲各人學習的榜樣。
革新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雖然也存在著官員貪汙腐敗、行業操守缺失、個體品德淪喪等違法敗品德爲,但主流還是好的。群衆身邊湧現出的一批又一批境界高尚的道德模範和催人淚下的身邊好人堅定了我們善的信念。
我們相信,社會發展需要道德進步,人民盼望道德進步,道德進步是不行逆轉的曆史趨勢。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從自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集小善爲大善,道德失範的現象終究會從人們的視野隱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必將重新获得弘揚。
(作者盧黎歌爲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道德模範評委會委員)
原文地址: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2-10/30/nw.D110000gmrb_20121030_3-1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