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主题:傳統文化進校園之秦腔折子戲專場
活動時間:2012年12月23日晚7:00-9:00
申請地點:主E多功效報告廳
演出單位:陝西秦腔劇院三意社
主辦單位: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
承辦單位:陝西秦腔博物館
西安交通大學戲曲社
演出劇目:秦腔折子戲《癡夢》《三岔口》《梳妝》《李逵下山》
現場解讀專家:李增厚
歡迎廣大師生、秦腔愛好者積極參與!
活動介紹:
應中共西安市委宣傳部、西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书局、西安市財政局三家邀約,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本活動由PP电子與社會科學學院主辦,交大戲曲社與陝西秦腔博物館承辦,于本周日(12月23日晚)在交大進行秦腔展演,著名秦腔班社三意社將帶領交大學子感受西安本土文化的美麗。屆時有專家現場講解、演示戲曲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和曲藝類節目的演出程式與技藝。通過邊演邊講、教學互動的方式,使我校學生了解中國戲曲(秦腔)和曲藝的經典劇節目、演出流派、代表人物、基本知識和藝術特點,以激發青年學生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研究的熱情。
演出劇團介紹:西安三意社
秦腔班社。民國四年(1915)受“易俗社”影響,由秦腔藝人蘇長泰、耶金山創辦的。社址初設西安騾馬市“梨園會館”,于鍾樓南“銀匠會館”演出。初名長慶社,後改三意社。。1960年被編爲西安秦腔劇院二團,1971年改稱爲西安市秦腔二團,後又更名爲西安青年秦腔藝術團。2006年3月文化體制革新後,三意社合並入西安秦腔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成爲西安秦腔劇院下設演出團體。
七十多年來,三意社立足于古城西安,深入廣大三秦故地,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向來以“慷慨激昂”、“響遏行雲”享名,深受群衆歡迎。建國之初,該社在西安首演《白毛女》、《羅漢錢》、《小女婿》等,爲革命現代戲的傳播發揮過作用。1952年全國第一屆戲曲彙演,社長蘇育民獲演員一等獎。1953年,抽部门演員赴朝鮮慰問志願軍,又多次赴大慶、玉門油礦慰問石油工人,支援國家建設。1960年,以社長蘇育民爲首的一批演職人員,參加了秦腔戲曲片《火焰駒》的拍攝。七十余年來,共出科十期學生,約四百五十余人。其中不少成爲秦腔藝術骨幹,流布于西北諸省。佼佼者有閻國斌、朱俊卿、劉光華、趙明華、李桂芳、蘇哲民、蘇育民、王慶民、李益中、田玉堂、屈振民、張鏡堂、姚裕國、周輔國、王輔生、嚴輔中、蘇蕊娥、李夕岚、蕭玉玲、劉養民等。
現場解讀專家簡介:
李增厚:《大秦腔》雜志主編,西安市藝術學校教師,秦腔教研室主任,12歲從藝至今,工小生,主演《周仁回府》《遊西湖》《臥薪嘗膽》等100多出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