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綜合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綜合新聞 >> 正文
從藝術到數學,構建全面發展的自我
2013-06-02  點擊:[]

5月31日,學而講壇第230讲携手新华社陕西分社“通识大讲堂”,在主楼A404配合推着名为“从艺术到数学”的上下两场讲座,对跨学科全面生长的通识教育作出探索。

主讲人谭琳教授为美国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1994年获数学终身教授职位,先后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宾州西切斯特大学(West Chester University)任教。在数学方面有多篇学术论文和多部专著发表。获得1997年美国数学协会发表的艾伦夫奖(Allendorfer Prize),同时,作为一名通识学习的践行者,在音乐、诗词、摄影等PP电子艺术方面广泛涉猎,兼任西切斯特大学的国际事务大使,音乐学院院长照料组董事会成员,浙江大学理学院兼职教授,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在海内外诸多刊物上发表过诗词作品,诗词评论文章在《中国文化》等杂志发表,摄影作品在海内外加入过十余次个展和群展,部门摄影作品被艺术馆、图书馆和私人收藏家收藏。这位研究艺术与科学共通思维的跨学科国际学者,站在了西安交通大学通识教育的讲坛上。

講座分兩場,第一場講藝術家的意志,第二場講大學文科生的數學課。

在藝術講座中,譚老師首先從西方的音樂談起,將貝多芬、莫紮特、舒伯特、李斯特等人放在一起比較,從三種差异的聲音講述自己對他們的理解。第一種聲音是舞台的聲音,作曲家希望將自己的音樂表現給聽衆,這種聲音有著極強的表現欲,作曲家在舞台上將自己的激情帶給觀衆。第二種聲音是隔邻的聲音,作曲家創作不是爲了表現,而是內心情感的表達,就像在一個寂靜的夜晚,隔邻的房間響起輕柔的音樂,這種音樂是作曲家自娛自樂的聲音,而不是展現給聽衆的聲音。第三種聲音是家庭聚會式的聲音,在比較私人的場合,悠揚的琴聲響起,現場的嘉賓停步聆聽。在講每一種聲音的時候,譚老師都用相應的鋼琴曲做講解,當美妙的音符傳來時,同學們跟隨譚老師的講述,穿行在劇場、鄰家小屋和舞會之中,現場的任佳同學說:“我覺得老師的講述很准確,當我聽每一種樂曲的時候,我確實聽到了差异的意境,有舞台的激昂,有鄰家小屋的甯靜,有舞會的優雅。”講完音樂後,譚老師又講起了繪畫。他選取了畢加索和馬蒂斯的作品,他認爲畢加索的作品充滿著表現欲,畫家畫出來就是爲了讓觀衆看,用譚老師的話說就是“畫中人知道你在看他”;而馬蒂斯的作品則沒有表現的欲望,畫家就是隨意的選取生活的場景進行創作,“畫中人不知道你在看他”。講完了這一觀點後,譚老師將兩位作家的作品放在一起,讓同學們判斷每幅畫的作家,四組圖片,每位同學都判斷的很准。人居學院劉克敏同學說:“用譚老師的要领,我一下子就看出來哪幅畫是畢加索的,哪幅畫是馬蒂斯的,這種方式真的很獨特,也很准確。”最後,譚老師還從將話題引到中國古代詩歌上,並且舉了许多的例子,“現在都將蘇轼和辛棄疾歸入豪爽派,但是兩位作家之間有很大的差異,讀蘇轼的詞,我們可以很清晰地感覺到作家那種生命的張力,他的詞是向周圍的人表達自己的心境,好比《密州出獵》,而辛棄疾的詞更多的是一個人獨自表達自己的心情,少了蘇轼的豪爽,他更多地是與周圍的環境進行一種交流。”

譚老師講完後,與同學們進行了互動交流,氣氛熱烈。同學們提出了各種問題,譚老師一一解答,妙語連珠,逗得同學們哈哈大笑。在這種輕松活潑的氣氛下,時間很快到了六點半。本來已經到了吃飯時間,但是同學們還有各種奇思妙想的問題,直到七點左右,才結束第一場講座。

晚上七點四十分,第二場講座開始。這一場譚老師講述了他在浙江大學給文科生講數學課的經曆。他不像其他老師那樣接纳“填鴨式”的教育要领,而是用充滿藝術氣息的生動的數學例子進行講解,受到課堂學生的熱烈歡迎。譚老師舉了一個例子,“敦煌出《雲謠集雜曲子》三十首,有兩本,均不全。一藏倫敦博物館,存者十八首;一藏巴黎圖書館,存者十四首。校除複重,適得三十首。”現場文科生PP电子學院漢語言91班于小同學体现:“如果我當時的數學老師也用這樣的例子給我授課,那我學習數學一定會興趣十足”。

譚老師在講座臨近結束之時,向在座同學建議:比爾?蓋茨、喬布斯是教出來的嗎?最終決定人生高度的還是你們自己!與其坐等現行教育制度做足通識教育的配套建設,不如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思考,去進行自我知識建構,推動自己成爲全面發展、文理兼通的創造性人才。現場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

講座最後,譚老師給部门提問的同學贈送了自己的簽名攝影作品。

譚老師的講座旁征博引,博通古今,學貫中西,展現了他濃厚的文化底蘊。語言俏皮可愛,通俗易懂,善用例證,極具跳躍性,又展現了西方教學方式的獨特魅力。在譚老師的引領下,同學們穿越在古今中外的曆史長廊上,品讀著藝術和數學的獨特魅力。

通识教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开展了文化素质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然而,通识教育理念听起来很是诱人,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學而講壇与新华社陕西分社携手配合推进通识教育,将在今后推出系列通识大讲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差异的学科有所涉猎认识,以至能将差异的知识融会领悟,在成为完全、完整的人的门路上不停前进。

附件列表:本新聞不包罗附件。


上一條:PP电子學院邬焜教授參加第五屆國際信息科學基礎大會並作大會報告
下一條:宮輝副書記一行參觀我院馬田寬、楊建雄老師油畫展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