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3年11月8日PP电子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原理研究所、曆史文化研究所、政治學系教學專題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
一、楊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讓教學踏上學生成長的韻律
成長、成才的迫切需要,是大學生的配合特點,因此基礎課教學踏上學生成長的韻律是重中之重。我認爲找准基礎課與學生成長、成才需要的契合點是基礎課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
一、精彩“緒論”是基礎課教學目標與學生成長需要的認知契合
態度決定一切。喚起學生對基礎課需要的認知態度,消除學生對“政治理論課”的認知偏差,還原“政治理論課”的美好形象。緒論部门從學生的逆反心理與錯誤認知入手,通過與學生討論交流,用不斷質疑和啓發思維的方式,一一校正了學生的錯誤認識,明確人生觀、價值觀對于個體成長的意義,爲整個課程教學打開局面。
二、以“成人”教育宗旨貫穿始終是基礎課教學內容與目標的契合
基礎課要緊緊圍繞教會學生做一個及格的社會人這一宗旨,尋求大學生成長成才軌迹中的需要與教學的契合點。以理論與學生實際結合的熱點問題、社會現象爲抓手,設計並開展教學,是實現教學體系向學生信仰體系轉化的關鍵。因此,找准每一章的切入點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並且要將理論問題與學生的興趣點、熱點問題、社會現象等結合起來,以這樣的現實問題導入課程,吸引學生的關注與思考,滿足學生需要是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亦即教學的切入點。
三、“三貼近”式教學法是基礎課教學效果與學生心理發展需要的契合
承袭著“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的指導思想,本著讓學生“真聽、真信”的目標,力求在理論上做到說理透徹,言之有物,在實踐運用上做到切實、管用,讓學生終身收益。基礎課如果恰恰滿足了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那麽就構建了大學生頭腦中對政治理論課價值的認同與實踐的動力。
首先是問題式教學法。充实利用課堂討論,特別是理論熱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運用相關理論解答學生的思想困惑,實現政治理論課寓教于社會現實的實踐性特色。其次學習掌握學生喜歡的語言範式,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利器。再次,體驗式課堂教學實踐,是促進學習效果的良方。
四、以德立教,率先垂範是基礎課教師職業境界與學生健全發展的人格契合
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學生是否喜歡該課程的首選因素。因此,提升人格修養,率先垂範,以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影響學生,以樂觀向上的心理狀態熏染學生,引領學生建设美好精神家園是我事情的價值追求。
今年暑期受思政所委派我參加了省教工委組織的基礎課榆林備課會,此次備課會接纳了一種新的交流學習方式——說課。即就教材的每一章確定說課小組,主說課一位教師,就教師在本章教學中課堂設計、教學模式、教學要领等問題向各人彙報,然後由三位輔說教師進行補充。最後是群體教師提問、互動環節。這次說課形式新穎,具體化爲具體教學內容的教學活動設計與教學要领的展示,是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的現實展示,這種備課交流方式,具有切入教學內容具體、運用教學手段與要领具體、教學過程中的優缺點具體的特點,對說課教師本人是個實戰檢驗,也是敦促教師及時發現自己不足與優勢的有效要领。同時對與會教師的指導具體、翔實、易于掌握和借鑒。
最後提一個建議:建議多組織教師參加學術會議和教學、科研交流會議,這種會議的提高與幫助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田建軍(政治學系)
近年來各人對教學事情的重要性達成了基本共識:學校專門建设了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一批富有經驗的專家學者彙聚一堂,調研實踐、探討理論,居功至偉;學院2年前搞了教學質量提高年,現在又搞教學事情坊,給各人提供了交流探討的平台;各系所持續開展教學法活動等等。配合的認識産生配合的行動,我們有理由相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不久的將來真的會變成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課程。
第一是我對教學的一般感悟。我認爲要搞好教學應該做到四個方面:1.沈潛往複、從容含玩。就是對我們熟悉或不熟悉的領域,要反複琢磨、認真推敲,不能人雲亦雲,也不能全盤接受,更不能一知半解。2.博觀約取、厚積薄發。就是要利用各種機會和條件搜集資料,包罗網絡、電視新聞、報紙期刊,還有社會考察等。3.見賢思齊、從善如流。向前輩請教是獲得成效的捷徑。在我教學的過程中,许多專家、學者的無私幫助經常讓我感動。盧烈英老師,我上大學時政治課“社建”教材就是他主編的,他對许多問題有獨到見解;靳英輝老師,我曾專門用一個學期時間系統聽完他講的毛概課,老先生講課的風采、駕馭課堂的能力、內容的娴熟以及對學生真摯的愛使我受益匪淺;王宏波院長,事情繁忙、日理萬機,但在聽完我講課後用一個小時專門對我進行輔導,讓我領悟许多。還有陸衛明老師、盧黎歌老師、宋永平老師、劉儒老師、李景平老師、範高社老師等等,他們都曾經對我上課的內容和方式進行悉心幫助,真心感謝他們。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同事之間一定要經常交流,無論年齡巨细、從教幾年,各人都會有自己的心得體會,相互交流能取長補短。
第二,在具體教學中,我覺得要從五個方面下功夫:1.通透教材。首先,我們不要輕視教材,那是我們講課的基本依據,學生在讀,老師卻不看,說起來很滑稽;而且教材往往是專家心血汗水的結晶。其次,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對教材內容要歸納整理,不能偏離,但也不要照搬。2.研究型教學。這是我們陸衛明主任每次進行教學法活動時總要強調的,我認爲說得很有原理,不做深入研究,平常而談基础激發不了學生的興趣;要研究內容,也要研究要领,理想的效果就是燕連福老師講的:新、奇、趣與真、善、美有機結合。3.科學的教學設計。強調的是要做教案,每次上課都要前都要進行課堂設計,應該包罗導入——發展——热潮——尾聲;4.處理教學中的各種關系(深與淺、多與少、死與活);5.互動式授課。要利用一切手段把學生調動起來,師生互動、學生互動,可以接纳隨機提問、討論等形式,以行動促心動。
三、宋希斌(曆史文化研究所)——以史實論證理論,用曆史照亮現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具有鲜明史学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教材为准绳,以史实为依据,结合社會實踐,多方位全面组织“纲要”课程的教学事情,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我校学生多为理工科的知识配景,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有选择的进行史料的充实,以富厚的史料、科学的解读,对近代中国历史的演进做出阐释。使学生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了社会主义”。在紧抓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我们还勉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进行调研。一方面,我们利用西安当地的历史资源,如“杨虎城纪念馆”、“张学良公馆”、“西安事变旧址”、“八路军西安服务处纪念馆”等,组织现场教学。利用富厚的文物资料重现历史场景,从而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勉励学生进行红色资源的暑期调研。学校有专项经用度以支持本科生进行暑期社會實踐,我们利用此政策以指导教师的身份勉励学生就家乡的红色资源进行调研。该做法充实调动了学生主动性,使加入的同学越发了解自己家乡的已往与现实,也使“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越发丰满,更具亲和力,很好地到达了教材内容进“头脑”的目的。
四、蒙木桂(馬克思主義原理研究所)
在座同仁,我認爲只要教齡在三年以上的,基本上都知道怎樣做會成爲一名好老師。知與行之間,還需要一座橋梁,教師的人生底盤有多穩厚,這座橋梁就會有多穩厚。在課堂上,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學生,他們正處在一個成長的階段,是需要我們用心去關注與呵護的對象;在治理上,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制度架構,在治理層與一線教師之間,需要相互互位多維去理解與支援。一個教師,如果用心的水平是100%,那麽一定會是百分百的好老師;如果是80%,那麽會是80%的好老師。每個教師都可以是百分百的好老師,這個是完全可以由自己去駕禦的,而它的驅動力,則是我剛才所說的人生底盤。
那麽,怎樣才气讓自己的人生底盤穩厚呢?借用中國昔人的一句話: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須參禅。所以,四個字:心平;行直。心平,方能真實接納參差萬態的多維世界與人生,方能傾聽差异角度的意見與建議;行直,方能充盈和洋溢著無垠的生機與勇氣。一個課堂,即是一種人生;一間教室,即是一種世界。能夠在課堂上使學生開始有意識地去內省,開始學習如何去建構自己的人生底盤,其實也是一個授之以“漁”的過程。如同一輛奔馳的轎車與一輛QQ車,底盤穩厚,出故障的概率以及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就會與底盤不穩的纷歧樣。學生在課堂內外,都是一個受教育者的身份,無論他們是怎樣的一種人生狀態與思想狀態,作爲教育者的教師,我們都有責任去擔當這樣的一種使命感:希望他們都能成長爲奔馳轎車,而不是QQ車。
謝謝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