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綜合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綜合新聞 >> 正文
人民出书社出书邬焜教授新著《哲學與哲學的轉向》
2014-12-31  點擊:[]

由邬焜教授獨立撰寫的33萬字的學術專著《哲學與哲學的轉向——兼論科學與哲學內在融合的統一性》已由人民出书社于2014年12月出书。該書是邬焜教授主持完成的教育部PP电子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信息哲學、哲學基本問題與哲學的基础轉向》(項目編號:11YJA720027)的最終研究结果。該書的出书還受到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術著作出书基金的資助。

該著作的主題是探索哲學的性質、結構、發展方式,以及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作者從哲學是人類追求普遍理性的活動,以及在人類認識活動中普遍理性和具體感性不行截然分離的基本觀點出發,論證了哲學與科學的內在融合的統一性關系。書中指出,普遍理性普遍水平的內在層次差異,規定了科學或哲學自身的層次性,以及哲學與科學劃界的相對性。通過對人類曆史上的哲學與科學的發展曆程的回顧,作者提出了一種人類知識在科學與哲學的相互作用中的相互規定和相互轉化的一般發展方式:科學的哲學化和哲學的科學化。作者通過對哲學基本問題內容的層次分析提出了存在領域的支解方式乃是哲學的最高範式的理論,並以此爲判據,認爲由于未能在存在領域的支解方式上發生根天性的改變,亦即未能改變哲學關于“存在=物質+精神”的基本信條,所以,迄今爲止,人類哲學的發展從未發生過真正意義上的根天性的理論轉換。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中國興起的信息哲學的相關研究,揭示了世界的物質和信息雙重存在和雙重演化的性質,這就首先在存在領域支解方式的哲學的最高範式的層面引發了變革,並由此給哲學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進化論、哲學要领論、語言哲學論、實踐哲學論、人的本質與人的生存論、人類生産與人類社會論、價值哲學論等領域帶來了全新意義的根天性變革,從而實現了人類哲學發展的第一次基础轉向。

該著作的篇章結構如下:

序言:哲學的發展

第一编 哲学是人类追求普遍理性的运动

第一章 从“爱智”一词的最初寄义中体悟哲学的追求普遍理性的韵味

第二章 从古希腊哲学家们关于世界本原的论述中体悟哲学的追求普遍理性的韵味

第三章 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自然天性的论述中体悟哲学的追求普遍理性的韵味

第四章 从印度古代哲学关于宇宙自然天性的论述中体悟哲学的追求普遍理性的韵味

第五章 哲学所追寻的普遍理性的普遍性、终极性和思辨性

第二编 普遍理性的条理和哲学与科学的统一性关系

第六章 哲学的领域和条理

第七章 现代科学体系及其基本特征

第八章 哲学与科学的内在融合的统一

第三编 哲学和科学的生长:哲学的科学化和科学的哲学化(上)

第九章 近代科学的原子论中所体现的哲学科学化和科学哲学化的内在统一性

第十章 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统一场理论中所体现出的哲学科学化和科学哲学化的内在统一性

第十一章 现代宇宙学揭示的宇观、宏观与微观演化的相通性中体现出的哲学科学化和科学哲学化的内在统一性

第十二章 今世庞大信息系统理论的崛起历程中所体现出的哲学科学化和科学哲学化的内在统一性

第四编 哲学和科学的生长:哲学的科学化和科学的哲学化(下)

第十三章 现代科学的生长对唯物论哲学的厘革中所体现出的哲学科学化和科学哲学化的内在统一性

第十四章 人类科学观从简朴到庞大的生长历程中泛起的科学与哲学的相容性和统一性

第十五章 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生长中所体现出的科学与哲学的相容性和统一性

第五編 信息哲學、哲學基本問題與哲學的基础轉向

第十六章 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条理与哲学基础转向的判据

第十七章 西方哲学界宣称的种种哲学转向都不是哲学的基础转向

第十八章 信息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的第一次基础转向

第六编 三篇附录

附錄一:當代信息哲學的興起和發展曆程

附錄二:信息哲學的基本理論

附錄三:試論認識發生的多維綜合“湧現”的複雜性特征

——對胡塞爾現象學還原理論的單維度、簡單性特征的批判

該著作是作者獨立研究完成的结果,其基本觀點和理論具有獨立創新的意義和價值,因而呈現出前沿性和新穎性。下面將作者提出的某些重要創新性觀點列出:

1.科學與哲學具有某種內在融合的統一性關系,它們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某種動態循環的反饋環路,從而導致它們的發展總是相互規定和促進、相互融合和轉化。在一般人類知識的發展過程中孕育著科學和哲學發展的全新方式:哲學的科學化和科學的哲學化。

2. 我们同时面对着两种独断论:一种是自然主义的独断论,一种是意识哲学的先验自我或意向性的独断论。这两种独断论的形成盖源于传统哲学对存在领域的二元对立的支解方式:存在=物质+精神。

3. 哲学是人类追求普遍理性的运动。古希腊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印度古代哲学的相关学说中都深刻体现着哲学的追求普遍理性的韵味。哲学所追寻的普遍理性的特征是普遍性、终极性和思辨性。

4.根據普遍理性的層次和領域我們可以把哲學分爲如下層次:總體哲學(哲學基礎理論)、領域哲學、門類哲學、分支哲學。本體論是哲學基礎理論的最高層次的方面,或說是最高普遍理性。哲學的最高普遍理性乃是統攝哲學的所有部门、領域和層次的普照之光。

5. 普遍理性和具体感性在人类认识运动中的不行截然疏散乃是哲学与科学内在统一的最终凭据;普遍理性普遍水平的内在条理差异,划定了科学或哲学自身的条理性,以及哲学与科学划界的相对性。

6. 人类科学和哲学的生长始终是内在镶嵌在一起的。在近代科学的原子论中、在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的生长中、在今世庞大信息系统理论的崛起中、在现代科学的生长对唯物论哲学的厘革中、在人类科学观从简朴到庞大的生长历程中、在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生长中都深刻体现出了科学与哲学生长的相容性和统一性,以及哲学科学化和科学哲学化的内在统一性。

7.由于“存在”範疇含義的不確定性,抽象表述的哲學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需要具體化才气被切實理解和掌握。其具體化表述的關鍵在于對存在領域的具體劃分。把哲學基本問題具體表述爲“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問題”的依據在于把存在的範圍確定爲物質和精神兩大領域,這是有史以來傳統哲學對存在領域進行支解的一種基本模式。這一基本模式確定了傳統哲學的基本論域和一般性質。

8. 哲学的基础转向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具体表述内容的厘革,其基础则是对存在领域支解模式的创新。哲学本体论的范式是分条理的。关于存在领域的支解方式是最高范式,而关于各存在领域之间的具体关系的解读则是次一级的范式。“存在=物质+精神”是传统哲学的最高范式,在此基础上所建设起来的传统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学说都只能是传统哲学的第二层级的理论范式。如果关于存在领域的支解方式没有发生变化,而只是在物质和精神关系的层面做出差异的解读,这都不能组成根天性的哲学革命。

9. 迄今为止的所有哲学理论、所有哲学派别所阐释的理论都是根植于其对一般存在领域规模的理解以及其对人与工具关系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理解方式主要是围绕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展开的。差异哲学理论、差异哲学派此外区别仅仅在于或将这两种关系中的某些方面予以拒斥或悬置,或更著强调这两种关系中的对立项的某一方面的更为重要的主导性职位,某些较为极端化的理论则是把精神或主体中的某些运动要素和运动方式推崇到了绝对至上性的职位,因而泛起出绝对化、片面化和简朴性的特征。迄今为止人类哲学理论的生长虽然在某些研究领域中实现了研究重点和关注问题的转换,但是在其存在论和认识论的基本上却从未实现过任何根天性改变,依据这一分析,西方哲学界宣称的种种哲学转向都不是哲学的基础转向。

10.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中國興起的信息哲學的相關研究,把信息看法作爲哲學的最基本看法之一引入哲學,闡明了一種全新的存在領域支解模式,提出了物質和信息雙重存在和雙重演化的全新哲學本體論學說,從基础上改變了哲學基本問題的具體表述方式,從而打破了傳統的物質和精神、主體和客體的二元對立關系,並由此爲哲學的所有其它領域,諸如,哲學本體論、哲學認識論、哲學進化論、哲學要领論、語言哲學論、實踐哲學論、人的本質與人的生存論、人類生産與人類社會論、價值哲學論等領域都帶來了一種全方位的全新意義的根天性變革。由于信息哲學首先是在存在領域支解方式的哲學的最高範式的層面引發的變革。所以,信息哲學實現了人類哲學的第一次基础轉向。

11.胡塞尔的现象学把意识发生的原因归结为意向运动的意向结构,这一理论具有单维度、单极化的简朴性特征。人的认识作为宇宙进化的最高产物的庞大性“涌现”现象,对其发生原因的解读理应在多维度、多极化的综合建构中进行,这些维度最起码应当包罗五个方面:客体工具与主体相互作用的维度、主体生理结构的维度、主体认识结构的维度、社會實踐物化工具的维度、历史发生学的维度。胡塞尔晚年提出的“主观间性”与“生活世界”的理论仍然是单维度、简朴性的,其要害在于人际之间的关系并非仅只是主观性的,人际间的主观交流必须通过客观的载体物和自在信息的中介,人们也不行能生活在一个纯粹的、绝对关闭的主观化场域之中。

附件列表:本新聞不包罗附件。


上一條:張邁曾書記專程走訪實證社會科學研究所調研
下一條:PP电子學院師生赴渭南市參觀雷氏文革博物館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