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焜教授及其博士生團隊參加第一屆國際信息科學峰會IS4IS
——中國信息哲學研究在國際學術界引發重大反響
2015年6月3日至6月7日,由國際信息科學聯合會(1SIS)和多國機構聯合舉辦的第一屆國際信息科學峰會(IS4IS)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乐成召開,三百多名全球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西安交通大學國際信息哲學研究中心作爲本屆高層次峰會的主要承辦單位,舉辦了第二屆國際信息哲學研討會(ICPI2015),作爲峰會的三個重要分支會議之一。我校邬焜教授擔任峰會主席團成員以及第二屆國際信息哲學研討會(ICPI2015)主席。邬焜教授及其指導的12名博士生論文被會議錄取,其中10名博士生到會並參與學術交流。
6月3日,IS4IS峰会在维也纳技术大学正式开幕。邬焜教授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在峰会开幕式上致辞。6月4日上午,邬焜教授作为特邀讲话人在峰会大会上作了长达40分钟题为“The Interaction and Convergence of th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Information”的学术陈诉。在之后的讨论中,有外洋学者提出中国的信息哲学研究是一种差异于今世西方信息研究的奇特范式,这种范式为今后的信息研究以及回应本次峰会主题“处于十字路口的信息社会——信息科学的回应与责任”提供了很是有价值的视角。6月5日至6号,峰会的三个分支聚会会议划分召开。邬焜教授主持了第二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ICPI2015),并在聚会会议上致开幕辞和闭幕辞。
第二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ICPI2015)的召开取得了丰硕的结果。从论文的数量来看,ICPI2015分会共收录论文33篇,除包罗邬焜教授论文在内的2篇论文应邀在ISIS峰会进行宣读外,包罗我校12名博士生论文在内的25篇海内外学者论文都在ICPI2015上进行了学术陈诉。从论文议题规模来看,主要涉及七个方面:关于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互动融合性质的讨论;关于信息本质和信息的存在论职位的探索;关于工具方信息哲学基本理论的比力研究;关于信息价值、信息风险、信息文明和信息民主问题的研究;关于虚拟现实、量子信息哲学、纳米信息伦理的研究;关于时空和信息问题的研究;关于信息和符号、信息和流传、信息和音乐、信息和人的精神疾患等问题的研究。从参会知名学者数量来看,聚会会议吸引了众多海内外著名学者加入。其中包罗国际信息哲学的提倡者牛津大学Luciano Floridi教授、国际信息科学联合会ISIS现任主席Wolfgang Hofkirchner教授、国际信息科学基金会(FIS)主席Pedro C. Marijuan教授、国际信息伦理学中心(ICIE)首创人Rafael Capurro教授、国际著名符信息学专家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S?ren Brier教授、法国巴黎国际跨学科研究中心Joseph Brenner研究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钟义信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苗东升教授、中国科学院颜基义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尚智丛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成素梅研究员等。多位出席聚会会议的国际知名学者就相关议题和邬焜教授及与会的中外青年学者展开了深层的交流和对话。
配景資料
1.国际信息科学联合会ISIS,全称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是一个寻求信息社会理论的国际学术组织,于2011年6月24日在奥地利维也纳注册建设。该联合会的执委会已换届三次。第一届执委会主席为俄羅斯科学院的 Konstantin Kolin 教授,第二届执委会主席为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的 Wolfgang Hofkirchner 教授,现任第三届执委会主席是瑞典梅拉达伦大学Gordana Didig-crnkovic教授,我校邬焜教授现任该联合会第三届执委会的副主席。
该组织计划每两年举办一次高条理国际信息科学峰会,旨在促进国际信息研究领域内差异学科间的看法交流。2015年6月3日至6月7日该组织在维也纳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信息科学高级峰会,聚会会议主办方为维也纳技术大学,该校Wolfgang Hofkirchner 教授任峰会主席。第二届国际信息科学峰会预计将于2017年在瑞典哥德堡召开,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仍将作为主要承办方加入峰会。
2.我校被第一屆國際信息科學峰會ISIS錄取論文的作者和題目:
l 邬 焜:The Interaction and Convergence of th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Information
l 曹耿獻:Musi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Inheritance
l 李乖甯:On Sign and Information
l 羅 麗:Complexity Science and Research on Nonlinear Architecture
l 馬紅燕:The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raditional Western value philosophy brought by information axiology of Wu Kun
l 馮 潔:Analytical mental stress from philosophical dimension information
l 袁 燕:On the problem of human nature recognition from the view of Information Philosophy
l 王 健:Information and its place in the world
l 畢 琳:View "common meaning space" in communication science by using information system theory
l 邬天啓: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being and non-being
l 任 芳: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and Ethics Construction
l 南 瓊:The origin and genesis of experience of space and tim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l 王亮:Study on Social Informat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 畢琳
2015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