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电子學院碩5047黨支部參觀西安事變紀念館
12月20日,正值西安事變79周年紀念日之際。PP电子學院碩5047黨支部成員在支部書記王舒的帶領下參觀了位于建國路的西安事變紀念館。

西安事變紀念館館址設在原張學良公館,位于西安市建國路69號,占地面積7703平方米。作爲遺址性博物館,西安事變紀念館是省內多所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講解員的生動講解下,同學們參觀了《曆史的轉折—西安事變史實陳列》主題陳列和《赤誠愛國無悔情—張學良將軍生平陳列》等專題陳列。《曆史的轉折—西安事變史實陳列》展出曆史照片300余幅,文物文獻150多件(組),接纳浮雕、場景、模型、影像等多種陳列展示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了西安事變發生的前因後果以及重大曆史意義。《赤誠愛國無悔情—張學良將軍生平陳列》展覽以200余張曆史照片,配以場景複原、曆史影像資料、電子翻書、電子圖表等多種陳列表現手法,全面展示張學良的百年風雲人生,讴歌了張將軍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
冬日冷風習習,但在參觀過程中,同學們內心熱忱。這次參觀,讓各人對于個人選擇、人生價值、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更深的理解。
峥嵘歲月裏的民族英雄
走進西安事變紀念館,我們沿著曆史的軌迹去重溫了那一段峥嵘歲月,見識了老一輩革命將領的報國之志和敢于鬥爭的曆史使命感,我受益頗多。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不顧個人安危,在以文谏,淚谏,哭谏和苦谏無果的情況下,不得已發動兵谏,促成了國共相助,爲全國統一戰線配合抵禦外敵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永遠是我們當代軍人的楷模和榜樣,而我們同樣需要在未來的门路上發揚並傳承這種精神。
幾十年過去了,西安事變紀念館,已成爲峥嵘歲月的曆史見證,當年的一代風流,一個壯志未酬年輕愛國將軍,在這裏,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几多年過去了,人們並沒有忘記張、楊二位將軍,他們的名字將記錄在千古功業的史冊,將成爲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自豪。

在參觀過程中,我們對館內陳列的故宅複原陳設、西安事變照片、文件資料等很是感興趣,一邊參觀一邊興奮地討論,相互交流對西安事變新的理解和感受。經過這次參觀,我領悟到了西安事變在中國民主革命史上的意義,學習了革命先驅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英勇事迹。同時作爲一名黨員,我們一定會牢記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弘揚實事求是、甘于奉獻的優良傳統,勿忘國恥,號召各人學習、繼承和發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曆史時刻的重要抉擇
天微晴,霧霾也還未散去。我們一行來到了距離學校不遠的西安事變紀念館。
對于“西安事變”的史事,我們作爲文科身世的學生是下過苦功背過的,對于具體的曆史事件及其意義,我們都有成文的答案。英國哲學家培根曾有一句關于學習曆史的定論,“讀史使人明智”。這裏關于明智的意義可見並不是簡單的課本知識的記誦。什麽是明智?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明白做選擇,這就意味著一種強烈的能夠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明了才气生智。
“西安事變”就是在中華民族面臨日寇的侵略,而蔣介石政府仍在猶豫是否要聯共抗日的時候,張學良、楊虎城在勸谏無果下實行了“兵谏”,使得國共聯合抗日得以達成共識,這在中華人民抗日戰爭史上是具有關鍵性作用的一舉。我們對張學良從大局出發所做的決定是欽佩的。然而曆史教科書的印象也就僅僅定格在了那一副有些帥的黑白照片上。

直到我們真正走進紀念館,沿著抗日的展覽路線一路深入,我們就似乎重走了一次曆史,我們不僅對此次史事有了來自于同時代各種偉大人物的意見,我們還近距離的了解到張學良的起居作息、生活畫面。由一棟屋子周圍的山山樹樹,直到裏面的陳設擺列,我們越发直觀地了解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張學良。他不是活在幹巴巴的曆史陳述裏的一個人物,他根深葉茂,就像他的詩文所言,他在我們這群抱著入黨積極分子立場的學生心裏“發了芽”。這源頭活水絕非曆史教科書上所能看到、聽到、觸摸到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的原理或许也在這裏。
關于曆史的意義其實更重要的還在于它能夠爲我們在混沌的時空裏劃上一個清晰的坐標,透過這個坐標我們能夠看懂過去,看清未來,我們知道該往哪兒走,如何走好。我們知道珍惜這個由英雄血淚換來的宁静安甯的天空。我們的步子邁得慎重。
萬衆一心的愛國情懷
12月的西安已經進入深冬,北風陣陣、寒意襲人。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79年前的那個冬季,也許天氣也是這麽嚴寒,而當時的國家,外有日寇占領東北對中原大地虎視眈眈、內有國民黨反動派無視國家危亡堅持“攘外必先安內”、違背國民意志持續內戰,中國大地已經滿目瘡痍,中華民族更是岌岌可危。1936年的冬天,可謂中國曆史上最嚴寒的冬日,中華民族危急生死的重要時刻。
就在那樣的一個危亡時刻,西安事變發生了。雖然我們在中學課本裏就已經學過了這段曆史,但此次到紀念館參觀,依然被各種豐富的史料所震撼,看著那一張張久遠的黑白照片,那一條條主張抗日的橫幅,那一封封重要人物手寫的親筆信,那些愛國仁人志士曾經使用過的物品……似乎曆史跨過時間的長河又重新上演了。
在展廳裏,我們認真的聽講解員介紹一個又一個鮮爲人知的曆史細節。在張公館裏我們見到了張學良將軍和家人、下屬居住的房間、乘坐過的汽車複制品,西安事變談判時周恩來曾經居住過的房間,了解了張學良將軍的家庭、成長配景、西安事變發生和宁静解決的過程,以及張學良失去自由的50多年中生活的處境、淡然的人生態度和報效祖國的激情。在翔實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中,我們對于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有了越发立體的了解。近年以來,對于張學良將軍的評價的確有了许多差异的聲音,但是不行否認的是,在西安事變前後,張學良將軍極力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並且完成了扣留蔣介石的壯舉,體現出了作爲一個愛國者的責任心和勇氣。而西安事變的宁静解決對于停止內戰、最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具有著巨大的作用。
而更讓我感同身受的是展廳中播放的深沈而誠摯的《松花江上》的歌曲,我想,西安事變的發生並不僅僅是張楊二位將軍個人的願望、甚至不僅僅是他們各自軍隊的願望,西安事變發生的原動力是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是中華民族同仇敵忾一致對外的決心,是中華兒女不畏強暴敢于獻身的精神。是這樣的濃烈的愛國愛家的情感,促使西安事變的發生。而在當代,愛國的熱情和決心依然是我們最珍貴的精神財富,在這個風險與機遇、誘惑並存的時代,作爲一名黨員或入黨積極分子,無論在何種人生際遇中,都應該把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國家大義聯系在一起,都應該做一個堅定的愛國者,一個堅定的共産主義者。
的確這是一次很有意義的活動,不僅讓我們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而且促使我們思考人生,國家,曆史等深層次問題。作爲新時代的青年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團結一致,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撰稿人:王舒 胡良楠 彭博 李诗扬 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