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6日晚上,主楼A204座无虚席。应PP电子学院中文系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华文学史料学会会长、《文学遗产》主编、博士生导师刘跃进研究员作了题为“三曹与建安七子”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旨在推动中文系學科建設与生长,扩大文学引领社会民俗、漂洗人们心灵、陶冶人们性情之功效。讲座由PP电子学院党委书记马晓彬主持,中文系主任李慧教授、罗军凤、李红、姚明今等副教授以及王瑶、许浩然、刘祥、王学强等青年教师出席讲座。

劉老師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文學史專家。講座一開始,他就回憶曾四次站在西安交大講台上作講座,很喜歡與交大學子進行文學交流,他笑言:“理工院校的學生很聰明,一點就透。”

建安是漢獻帝在位期間的最後一個年號,這一時期政治上曹操掌握大權,文學上是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撐起來的建安文學爲代表。建安時期是中國文學發展的第一次壮盛時期,三曹和七子的文學作品也代表了建安文學的最高成就。劉老師一一介紹了建安七子,包罗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玚、劉桢七人的人生經曆與代表作品。建安七子都親身經曆過漢末離亂之苦,後來追隨曹魏政權,視曹操爲知己,想依賴他幹一番事業。但建安七子的文學創作各具特色,各有所長,且七子都年長于曹丕、曹植,孔融甚至比曹操還大兩歲,因此劉老師提出了“到底是三曹培養了七子,還是七子培養了三曹”的論題,值得深思。

劉老師認爲,同一時期的女詩人蔡文姬,其文學成就是逾越建安七子。蔡文姬是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曾被匈奴掠走,後被曹操以重金贖回。劉老師以蔡文姬所作的五言《悲憤詩》和騷體《悲憤詩》爲例,他認爲無論從寫作手法、場景再現、情感表達方面,五言《悲憤詩》是可以與《孔雀東南飛》齊名的。雖然有人質疑此詩是否出自蔡文姬之筆,但劉老師說,詩中所記見聞,所述真情,如若不是親身經曆,是很難杜撰虛構的,應當確信是蔡文姬所寫。
至于三曹,可以說是整個建安文學的領導者和踐行者。政治上他們独霸政權,文學上他們各有成就。劉老師說,曹操生于阉人之家,對天下有野心,在《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雄心,在《讓縣自明本志令》有“離兵爲人所禍”的清醒,卻又言死後讓妻妾出嫁以宣揚他對漢室的忠心。曹丕與曹植雖然是親兄弟,但個性差异,政治立場差异,文學觀點和詩歌風格也各異。三曹配合建设起了建安時期“古直、悲涼、霸氣”的建安風骨。

講座結束後,掌聲雷動,前來聆聽講座的學子們與劉老師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與交流。
(PP电子学院 许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