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哲學與心理學系等聯合主辦的第七屆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國際研討會于2016年11月9日-11日在河南省鄭州市黃河迎賓館隆重召開。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王玉慶理事長、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哲學系張如良教授、清華大學哲學系盧風教授、中國释教學院容通教授等嘉賓出席會議。來自海內外相關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環保志願者等七百余人參加此次研討會。
會議承前啓後,以迎接生態文明的新時代爲主題,認真學習習總書記的指示精神,聚焦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聚焦社會經濟康健發展,將傳統文化精華融入現代生態文明建設之中。同時列位與會專家學者也通過研討會的宣講和交流,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建言獻策,爲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生態文明是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總結,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做出總體部署,將生態文明納入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门路五位一體的總體结构之中。爲貫徹黨的精神,推動小康社會建成,第七屆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國際研討會應運而生。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王玉慶在研討會開幕式上以“強調國家環境的社會治理”爲題致辭。長期以來政府主導的環境治理體系幾乎等同于環境治理的全部,社會組織缺乏活力,居民環境意識與參與意識单薄,造成汙染企業違規建設,違法排汙生産等現象屢禁不止。推進國家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生態文明建設極其重要的內容,要努力打造政府主導、多元共治的環境治理模式,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方式多元化,治理渠道多元化,完善公衆環境權益爲前提的公衆參與機制,建设媒體爲主的環境公開機制,加強企業環境的信用治理體系。
“21世紀是環境世紀”,來自韓國漢陽大學的樸正海博士在開幕式上說道。世界正面臨著氣溫發生變化,環境嚴重汙染等生態問題,這些問題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困擾和擔憂,尤其是科技無秩序發展。“未來是給有准備的人,環境和生態文明也是這樣,需要我們未雨綢缪,認真搞好生態文明,是比任何傳統文化更爲重要的使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體現中華民族的智慧光线,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相結合進行一場高端對話,通過高端對話開智開慧,開拓思維。張如良教授在高端對話中說道,習總書記的一帶一路戰略是在整體的國際的經濟、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情況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情況下提出來的,我國雖然GDP第二位,但是人口平均下來不是很高,在這種壓力下我們怎樣讓整個世界很好的了解我們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傳播我們生態哲學的世界觀。
弘揚人本主義,但是人本主義的思想又不是人類中心主義的,這是習總書記特別強調的。那麽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和自然的關系是什麽呢?人和自然要和諧發展,要保護自然。我們要把這個思想傳達出去,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不僅要考慮理論問題,更要思考實踐問題。理論問題其實许多,前進的偏向也明確了,但是怎麽樣把人跟自然和諧發展?“西安交通大學在環保方面有许多先進的技術,好比說利用二氧化碳生産乙醇的問題,餐飲垃圾處理問題,太陽能發電問題。我們需要深入思考傳統工業和環保政策之間的關系,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環保新技術的方式之間的關系,以及環保的新技術怎麽樣能夠轉化。”西安交通大學張如良教授強調。
此次研討會爲期3天,以高端對話、主旨報告、分會場研討交流等形式開展。在“一帶一路”主題上聚焦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把儒釋道的自然觀融入生態文明建設中,立足爲經濟建設服務,牢固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理念,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配合體的理念。通過各人的努力,在今後的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的研究中,上水平,出亮點,有结果。讓智慧與信念釋放出創造力量。用開明的境界,英明的選擇,精明的運作,搞许多几何元文化交流,培養具有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智慧的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