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7日中午,由PP电子學院青年教師聯合會舉辦的“PP电子青椒論辯會”如期舉行。本期的論辯主題爲:幸福是否依賴于物質的豐裕?來自PP电子學院、法學院、經金學院等20多位青年教師參與討論。PP电子學院社會學系劉軍教授主持本期活動。
“幸福”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特別是在當代中國,隨著人們物質條件的優越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幸福的理解也在發生著變化。難道擁有了巨大的財富和豐腴的物質條件就可以說是幸福嗎?物質幸福和精神幸福的關系是如何的?幸福到底是什麽?怎樣去實現幸福?這些問題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和探究。
帶著這樣的問題,列位青年教師分別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領域進行了對話與交鋒,討論氣氛十分熱烈。社會學系郭小弦老師認爲,我們需要通過實證研究,將影響我們幸福感的諸多因素剖析後進行科學分析,尋找其中的相關性。社會心理研究所喻豐老師從心理測量的角度,解釋了幸福在心理學層面的界定和表征。中文系王瑤老師提出,幸福更在于一種內在的感受,不能用理性和邏輯的方式去言說。崇實書院張楠老師基于學生事情實踐,指出在現實生活中青年學生可能不會過多覺察幸福的看法,但是卻表現出對于生活的內在品質越來越高的要求。經金學院李鄭濤老師認爲,在探究幸福問題時,理論邏輯應該服從生活邏輯。法學院張弘老師指出物質不是唯一的幸福指標,只要在未來做能夠使自己感受到幸福的事,哪怕在別人看來微不足道,也已經足夠了,因爲這就是目的。哲學系鄧妙子老師分析當前人們的幸福看法是由社會流行意見所塑造,而自由主義是其中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們首先要對當下流行的幸福觀進行價值判斷,通過改風易俗,轉變人們的幸福觀,也就改變了人們對幸福的感受。最後,社會學系劉軍老師總結:在對幸福問題進行學術探究時,始終要提醒我們自己研究對象是人,而不是純粹的物。因此,應該關注科學的維度和價值的維度,二者缺一不行。在列位老師的精彩發言中,差异學科在此問題上碰撞出了靈感和火花。
据悉,PP电子学院青年教师联合会由PP电子学院青年教师组成的群团组织。本联合会以“四个服务”为导向,勉励差异学科、差异专业的学术融合,积极开展學術研究运动,努力发挥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PP电子青椒论辩会”也将每两周举办一次,接待全校师生加入。
撰稿人:PP电子學院 張琢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