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行見兮,只有痛哭……”一曲感人至深的《望大陸》萦繞在錢學森圖書館二樓星空報告廳。4月12日晚7時,“思源”講書堂第二場講座即將開始。伴隨著悠悠歌聲,整個會場座無虛席,所有觀衆滿心期待,各人都在靜靜期待本期主講嘉賓鍾明善教授的到來。昨日,正值于右任先生誕辰138周年,在這樣極具紀念意義的日子裏,鍾教授特意精心准備,爲各人帶來名爲“于右任其人其書”的主題報告。本次報告由PP电子學院黨委書記馬曉彬主持,校工會和PP电子學院配合主辦。

報告伊始,鍾教授就和各人親切地交流,他說道,“我從1960年就開始教書,到如今,確已教了57年的書。對我來說,什麽教授、館長這些頭銜都是空的,最後只留下教師這個身份。”現場掌聲雷動,各人爲雖處耄耋之年卻依舊風采卓絕、精神矍铄的老先生由衷地拍手。
鍾教授此次報告會的主題就是爲聽衆親自講述我國著名書法家于右任先生的其人其書,首先,他從“關中農民的兒子”講起。右老出生于關中三原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七歲受業,後讀私塾,師從名家,通讀經史詩文,爲以後打下了結實深厚的國學基礎,二十五歲即中得舉人。鍾老先生提到這個時期右老的一個小故事,“八國聯軍侵略中國,西太後母子逃入陝西時,于右任欲上書陝西巡撫岑椿萱,請其手刃西後。”到底是怎樣的膽識和氣魄,能讓一個十九歲的青年擁有這樣的民族氣節,這般的大義凜然?
不久,右老被追捕,逃入上海。那段時間裏,他積極辦學。1906年在日本得識孫中山先生,加入同盟會,從此追隨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先後在上海創報刊,做主編,當記者,寫評論時政,“爲民請命”。後右老不甘于僅僅爲民發聲,他更是用實際行動主持西北革命大計,北伐段祺瑞、解西安之圍。解放後身在台灣,心裏卻依然牽挂故土,望向大陸……鍾教授給我們娓娓道來右老這些愛國愛民事件,一件件,一樁樁,都令人萬分慨歎。正如教授所說,“右老始終都把老黎民的苦與樂放在自己的心中。他是一位可敬的愛國老人,也是一位對家鄉永懷赤子之心的秦川兒女。無論他身處何時何地,總是眷戀著家鄉的父老鄉親。”
于右任老先生除了一生的愛國情懷,他在書法藝術方面的貢獻與造詣,與之品格一脈相承。在接下來的時間裏,鍾教授爲各人一一展示了右老的書法作品,一邊品字一邊講故事,知人論世,將右老奇崛霸悍的行楷書藝術與各人細細分享。于老書法藝術共分爲兩個階段。他早年書從趙孟頫,後改攻魏碑,精研六朝碑版,在此基礎上將篆、隸、草法融入行楷,獨辟蹊徑,中年變法,專攻草書,參以魏碑筆意,自成一家。鍾老師還給各人講述于老先生創立的“標准草書社”的故事,不爲其它,右老是以“迅速適用”利于“國家建設”爲目的進行鼎力大举倡導的,愛國之心令人動容。那些神奇的符號,一本刪刪補補的千字文,都成爲現代中國文字學研究上的偉大創造,也是草書發展史上的新岑岭,更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新的裏程碑。
于老,他憂國憂民,主張把民族精神的振興和書法聯系在一起;他推崇魏碑,是因爲魏碑方筆棱铮、粗犷豪爽,有中華民族缺乏的“尚武”精神;他勇于探索,積極創新,在北魏楷書中融入了行書和隸書的筆意,形成獨具特色的書法風格;他大氣凜然,虛懷若谷,在日寇鐵蹄下保護文物、捐贈碑林……而鍾老師何嘗不是得其真傳,承其風骨?創辦系所、建博物館、無償捐贈……這是薪火相傳的中華書魂,是永垂不朽時代的民族精神。不知不覺,兩個小時已經過去。96頁PPT內容,全程未喝一口水,七十八歲高齡的鍾教授用他的諄諄教誨和個人魅力深深熏染著在座的每一位聽衆。愛國愛民、創新傳承。跟隨大師的腳步,我們定會走得更久更遠。

據悉,“思源”講書堂是由校教職工讀書協會組織並承辦的讀書分享活動,承袭閱讀是最好的學習,堅定文化自信當從閱讀開始的精神,講書堂通過邀請科學家、文化學者、知名作家做客講堂,與全校師生分享讀書樂趣,交流文化感悟,配合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推動“書香交大”建設。
供稿:PP电子学院 张琢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