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綜合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綜合新聞 >> 正文
楊琳:以絲綢之路文化精神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2017-05-04  點擊:[]

    在当今中国的生长战略中,“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举世瞩目。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统筹海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地域和全球相助潮水,契合沿线国家和地域生长需要,立足当前、着眼久远提出的重大倡议,其内涵富厚、脉络清晰。穿越了几个世纪的丝绸之路,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看,是连接世界上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这样一条绵延千年,关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重层面的历史文化之途,一定需要从跨语际交流、跨文化流传的维度研究其历史价值及现代意义。在这个意义上,“丝绸之路”堪称跨文化融汇与流传的标本,丝路文化精神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最好诠释。以丝绸之路文化精神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undefined

  絲綢之路曆史遺存及其文化精神內涵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構成

  絲綢之路之所以能成爲歐亞大陸經濟交流和文明交往的大動脈,首先基于它是一條經濟貿易的通道:從草原之路的青銅、玻璃、羊毛、小麥、玉石,到沙漠之路的絲綢、黃金、銀器、玻璃、美酒,再到海上絲路的各種布匹、香料、瓷器、染料等,都成爲絲路商品貿易繁榮的見證。但是,當回溯絲綢之路的發展曆史時,我們不禁感伤,歲月飛逝、滄海桑田,作爲貿易之路的“絲綢之路”或許在現實中已難覓實迹,但其積澱下來的文化交流融合的印記卻曆經歲月而愈加明晰,顯現在科技、藝術、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

  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特別提到了陝西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的從西域傳入的琉璃器皿,並指出,對待差异文明,不能只滿足于欣賞它們産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罗的PP电子精神。的確,絲綢之路上的曆史遺存或許不單單是精美的器物、古老的石碑,或古老的驿站,它們已經積澱爲一種文化符號。透過物質傳播,研究絲綢之路背後所體現的差异文化間的交流和融通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雖曆經世界曆史花样的動蕩與變遷,古老的絲路幾近被遺忘。但絲路文化卻深深地滲透在這旅途之中,滲透在曆史遺存、民族風情、文學創作、藝術作品、民間生活之中。從絲綢之路上各地的婚喪嫁娶、風俗習慣中,我們都能看到差异民族文化的影子,看到互融互通的影子——這正是文化的力量。悠久的曆史,在絲路文化上積澱出交流共贏的價值准則,成爲差异文明對話的典範,民族民心融会的傳統。

  絲綢之路的跨文化傳播特征彰顯寬容兼蓄的文化自信

  文化傳播有多種形式,無論從何種研究角度或何種傳播形式加以分析,“絲綢之路”都堪稱異質文化傳播融彙的標本。文化傳播中的各種原理機制,都可以以絲綢之路研究爲範本。曆史上絲路文明的積極擴散與傳播推動著差异文化、差异民族的配合繁榮與發展。如果從文化傳播的維模理論來看,當外來文化有利于維護本土文化時,便容易被接受、補充到本土文化機體中。在中國曆史上,外來文明對中原的影響集中體現在唐前期,這一時期國力強盛、文化高度自信,君臣們能夠以寬容兼並的心態對待外來文化,給西方文明的傳入提供了很大的空間,這一點在中國其他曆史時期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李唐一代之曆史,上汲漢、魏、六朝之余波,下啓兩宋文明之新運。而其取精用宏,于繼襲舊文物而外,並時采撷外來之菁英。”唐代文明之所以朝氣蓬勃是因爲“能兼容並包地攝取其他民族甚至外來的各種文化營養。”

  中華文明曆史上經由絲綢之路吸收而來的優秀外來文化,對豐富和滋養、延續和傳承本土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使中華文明作爲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的古文明綿延至今。因而,今日播灑于全世界的中華文明種子,飽含著來自世界各國的文化因素和最易爲差异種族、差异宗教的國家所能接受的博大文化精神。從人類文明觀的高度設想、從友誼橋梁的設立初衷而引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必將在未來收獲來自世界差异文明的響應和來自各國各民族的友誼,彰顯出中華民族寬容兼蓄的文化自信。

以丝绸之路文化精神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表現唐朝漢、胡互動的畫作《絲綢之路》(謝振瓯繪)

  挖掘絲路文化內涵,構建“絲綢之路”文化靈魂

  曆史上的絲綢之路既是一條經濟發展之路,更是一條文化發展之路。絲綢之路文化以西北文化、西部文化和移民文化、多民族文化融合爲焦点而形成,具有開放、豪邁、直率、親切、有趣等多側面性格。這種多側面性格也帶來了國內外衆多處于差异地理位置、差异文化環境的民族對絲路文化的多方位認可與接納。著名的中亞問題專家楊恕認爲:“從曆史上來看,溝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條商品流通的通道,也是一條科技、文化、哲學、宗教、藝術的交流之路。”自古至今,絲綢之路上出現了無數的優秀文化作品和傑出人士,其早已成爲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發展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门。絲綢之路上差异種族、差异信仰、差异文化配景的國家之間兩千多年的交往曆史,恰恰正是文化交往融彙的曆史;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相助共贏、共享宁静、配合發展也正是古絲綢之路留給我們的寶貴啓示;同時,更是“一帶一路”建設所遵循的文化共識與靈魂。通過絲路文化研究,挖掘和梳理絲路文化交流的曆史遺存和史實,是闡釋絲路文化、確立文化自信的基礎。

  確立絲路文化焦点價值,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丝路文化与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相关联,有着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首先,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丝路文化研究,凝聚和集中历史、地理、考古、文化、艺术、民俗、流传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整合高起点、多学科、全方位的研究团队协同相助,进行文献掘客整理、丝路沿线国家生长状况调研、文化流传与传承、异质文化融会与冲突、文化创意工业与创新等學術研究事情。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研究中,制定丝绸之路文化研究计划,进一步梳理确立丝绸之路文化的焦点价值,实现经济和文化整体上的良性互动,表里相依、同步生长。第二,打造丝绸之路文化品牌,提升丝绸之路文化创新能力,增强丝绸之路文化产物吸引力。目前世界上的优秀文化产物均出自有特色、品格鲜明、对外界和当地民众都有强大吸引力的文化,而其中的“故事性”——即承载国家和民族影象的内容,及奇特的形式——即他人无法模仿和复制的外在体现,是产物取胜的基本之道。如何以生动、有吸引力的故事串联起文化产物生产和文化运动的全历程;如何打造文化品牌,将标志性的情况、人物、故事、风情等有机结合起来;如何从文化创新和流传诸环节结合点寻找突破口,实现“丝绸之路”文化创新和工业创新等,是当下丝路文化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第三,强化丝绸之路文化學術研究,整合高起点、多学科、全方位的研究团队,构建丝绸之路人才交流和人才培養联盟。促进丝路国家高校及研究机构相助交流,共享丝路文化资源,同谋丝路教育文化生长。

  总之,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强大文化流传力的黄金之路,曾经缔造过中国经济、中华文化的辉煌和繁荣。多元文化在此交流、冲撞、融合,形成了强大的文化流传力和璀璨的人类文明结果。迄今为止,当年通过丝绸之路流传到中国和外洋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仍然在当年的 “异域” 广泛存在,并继续造福于后人。因此,丝绸之路的文化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门,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事情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說,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职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黩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們的先人早就認識到“遠人不平,則修文德以來之”的原理。闡釋中華民族禀賦、中華民族特點、中華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而多元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交流互鑒的人類文明觀正是對古絲綢之路曆史文化精神的弘揚。同樣,從文化角度入手挖掘絲綢之路文化精神的深刻內涵,也是我們作爲PP电子社會科學研究者重現絲路輝煌,重建絲路文明,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作者: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陝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楊琳)

  【参考文献】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M】.上海:三聯書店,1957

  張廣達.唐代的中外文化彙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沖突[J].中國社會科學,1986(3)

來源:灼烁網-文藝評論頻道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