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一场将音乐溶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课程在PP电子学院音乐教育中心开展。本次课程由PP电子学院音乐教育中心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杨华副教授配合提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杨华副教授主持,PP电子学院音乐教育中心的马西平教授和曹耿献副教授主讲,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本科生加入。

本次課程PP电子學院馬西平教授、曹耿獻副教授則分別從“樂的起源”、“二十世紀西方音樂的轉向”對中國傳統樂文化進行了深入的講解和探討。
馬西平教授從樂的起源出發,談到了“樂”起源于原始社會人類的生産實踐,對“勞動、生産、實踐、藝術”之間的聯系作了深入分析,並以中華文化的“DNA”——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爲主線,對民族樂器中的陶埙、骨哨和骨笛的考古發現、曆史發展和樂器價值作了圖文並茂的展示,由此說明了中國音樂曆史比西方音樂曆史早兩千多年的的現實依據。同時,馬西平教授指出了新中國建设以後,我們的民族音樂發展緩慢的現實問題。最後得出了“藝術是宁静之物,是表達情感、信息交流的的形式”、“音樂是聖潔的,可以淨化人的靈魂”的結論和“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人亡歌息、人亡藝絕”的深思。

隨後,曹耿獻副教授從“20世紀西方音樂的轉向——有序和無序的兼容”談到了中國音樂在創作理念上客觀上是先于西方音樂的,並針對影響中西方音樂發展的文化土壤、政治經濟因素與在場的老師和同學們作了深入探討,曹老師以土耳其進行曲爲例,給同學們深入淺出的講述了20世紀西方音樂剛性與柔性的兼容,並通過一些音樂實例,給同學們講解了差异時期音樂的內涵,曹老師這種“樂器和創作背後的故事”的敘事手法,使在場同學們接受了一次難能可貴的審美教育,並引發了同學們對傳統文化發展和創新的深入思考。

課上,在場同學們與三位教授積極討論,話題涉及民族樂器和民族音樂的傳承、影響音樂發展的上層建築因素、以及中國曆史文化等曆史、宗教、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同學們体现:從中國民族樂器的發展史來看,文化自信有著更爲深厚的曆史基礎;從中國音樂創作的理念來看,以普遍聯系爲特征之一的辯證法更是深深地蘊含于其中;從藝術的情感交流功效來看,則對思想政治教育要领中的陶冶法有了越发感性的認知;從民族樂器和民族音樂的産生、創作曆程則會發現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根植于中國人民的勞動和生産實踐,是人民群衆智慧的結晶。因此,文化發展過程中尊重人民群衆的首創精神有了現實的意義。

本次音樂藝術與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及要领論的深度融合,是音樂教育如何融入其他學科的一種實踐和嘗試。通過與其他學科理論的碰撞,在差异的課堂中解讀音樂自身的豐富性、哲學性、思想性以及審美價值,會使課堂因爲有了音樂而越发生動且具有吸引力,使學生越发深刻的理解自身的學科理論,拓寬學生視野,豐富知識結構。
綜上,音樂教育中心希望通過這次嘗試能夠加強與馬克思主義學院深度的相助,並由此引發與其他學科的思想碰撞與相互融会。
供稿人: 刘俊峰 武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