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下午,碩5048班在我校大學生心理康健教育與咨詢中心乐成組織了心理康健月活動。在這次活動中,各人利用活動契機第一次踏足了我校的心理康健教育與咨詢中心,並通過參觀了解了中心的架構與部署。在參觀中,各人對中心的情緒發泄室特別感興趣,並且紛紛迫不及待地戴著拳套嘗試將內心的壓力宣泄在室內的充氣人上。

在參觀之後,同學們在心理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嘗試了各人很是期待的沙盤遊戲。老師向各人介紹了這種來自歐洲的、目前很是流行的心理治療要领。各人了解到,該遊戲將沙子、水(藍色桌底)和沙具運用于意象的創建,從而將接受治療者的意識具象化,達到深層次了解自我的目的。

在老師的指導下,各人在空曠的沙盤上挖海建房、移山種草,放上了自己喜歡的動物、植物、水果、蔬菜,最終建成了一個各人心目中配合的精神家園。老師告訴同學們,在這個家園裏,有各人最喜歡的地方,也有每一個同學的自我化身。

“我或许就是那對白發蒼蒼的老伉俪,我希望能和我愛的人白頭到老,兒女成群”,劉淑貞同學一臉憧憬地說。“我是那個賣漢堡的老爺爺,有自己水邊的小屋子,歡迎你們坐船來吃我家的漢堡”,李陽君同學興奮地說。李楚同學微笑地接道:“我是那群沙灘上的女孩兒中的一個,我希望生活在這樣一個甯靜、美麗的小鎮,與喜歡的人共度一生”。“那我就做樹下的那只鳥兒吧,鳥兒有翅膀,想去哪裏就可以飛向哪裏”,方蕊佳同學說。

在各人的熱烈討論過後,老師告訴各人,在這個沙盤结构的形成過程中,在各人選擇每一個沙具、擺放沙具以及與同伴協商的過程中,我們都可以不斷地認識我們自己。“這是一個濃縮的社會,在擺放的過程中,我們擺放的感覺、和他人的交流、他人同意或差异意都是我們人際關系中的一個縮影。如果各人有仔細觀察的話,就可以感受到许多方面,好比在擺放過程中各人的互動、個人的喜好、和他人的妥協,還有我們怎樣去主動、怎樣去被動。當然,最後展現出來的是我們配合構建的一個畫面,”老師提醒各人說“在表達中,各人都會使用‘我們的家’、‘我們’這些詞語,其實都是建设在群體性的基礎上的,所以各人總體來說擺得都很不錯,最後所塑造的這個環境也是大多數人都很滿意的”。

這次活動讓同學們受益匪淺,同學們紛紛談到,我們是在社會中的人,做許多事情都需要與身邊的人交互,我們要學會與周圍的人協商,一起達到我們都滿意的配合結果。在沙盤虛構的世界中,我們可以沒有就業的壓力、沒有科研的煩惱,是很是快樂的事情。然而我們也必須要學會面對現實,學會解決生活中的種種難題,讓自己變得堅強起來。
文字:方蕊佳
圖片:方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