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晚7點,由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哲學系主辦的專題講座“理學第三系——張載、王夫之系”在主E-703會議室如期舉行。此次講座的主講人是台灣著名學者楊儒賓教授,主持人是西安交通大學哲學系龔建平教授,主要聽衆爲西安交通大學師生,也有周邊兄弟院校的部门師生。
楊儒賓教授,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台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科技部PP电子司咨議委員、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咨議委員,台灣中文學會首屆理事長。主要研究領域爲先秦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等,並著有《儒家身體觀》、《儒門內的莊子》等多本專著。
讲座伊始,龚建平教授做了开场致辞,并对杨先生的學術研究动向、问题聚焦及学术孝敬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接下來楊先生從以下方面展開專題講座:
首先,楊先生介紹了宋明理學發展諸線索與相互關系問題上的差异觀點,其實也就是有關宋明理學研究中的判教問題,但卻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以傳統的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各爲一系,各人都承認,爭議最小。1949年後,牟宗三先生提出理學第三系:“胡五峰——劉宗周”爲一系之說,在當代影響最爲深遠。楊先生認爲牟氏觀點雖有其理據,但並纷歧定切合宋明理學的思想實際。以張岱年爲代表的大陸學者另辟蹊徑提出以張載、王夫之氣學爲代表的第三系,但卻並沒有看到張-王氣學所具有的理學性質,沒有關注到天道性命問題對于張-王的重要职位,以至無法與王廷相、戴震等人的氣論區別開來。據此,楊先生提出的理學的第三系應是既體現理學性格,又有別于牟氏的理學三系的“張-王”一系。
其次,作爲重要的論據,楊先生從兩個層面對氏“胡五峰——劉宗周”理學第三系的觀點進行質疑。第一,從邏輯上講,在對人的天性的看法上,胡五峰主張人的天性無善無惡,而劉宗周卻極力反對這種觀點,認爲人性本善,雖然並不能說二人的人性論一定對立互不相容,但從邏輯上講,楊先生認爲這一劃分方式仍待商榷。第二,從內容上講,牟宗三的第三系說焦点要義有兩點,一是心性對揚,二是歸顯于密。楊先生認爲這兩點本質上仍然屬于陸王心學的範圍,心學講功夫論雖有特色,但本質上當下的呈現還不能說就是逾越的本體,否則,良知就是隨意的了。因而胡-劉不能獨立成系。
隨後,楊先生轉換視角,從牟宗三先生沒有深入論述的天道問題切入,提出了自己的理學第三系,即“張載-王夫之”一系說。楊先生認爲,理學各系都會涉及到“天道”問題,只是角度有所差异。如程朱理學是從性體的角度,陸王心學是從心體的角度,而張王是從道體的角度,入路各不相同。性體乃逾越的人之爲人的本質,這是西洋哲學所沒有的。天道是存有論的創生原則,是儒學從《易經》、《中庸》就一直關注並影響深遠的問題,其認爲天道性命是相互貫通的,而陸王心學所謂良知之學與這種天道問題的關系則是邊緣的,程朱理學則將天道的表現——“氣”視爲是形而下的,而非逾越性的,因此,可以說這兩系都沒有繼承儒家的天道學說,纵然有個別的天道思想也只是細枝末節。相反,在張載和王夫之的哲學中,天道的逾越性,體現爲氣,道氣一如,這正是對《易經》、《中庸》天道思想的繼承,故而可以將其劃分爲陸王和程朱之外的第三系。
最後,楊先生論述了“張載——王夫之”理學第三系的意義。張載和王夫之的氣論本質上可說是一種萬物有靈論的思想,這種思想將天地萬物都賦予了高尚的意義,氣化流行之處就是天道,人的生命多方面地和萬物交互作用,所謂“觀天地生物氣象”並非只有審美意義,還有道體流行的意義。這樣一種視角既解釋了個人存在的意義,也說明了世界存在的意義,其重視人能、器物、曆史等的新價值,大幅修正了“複性說”,是和释教相並論的本體論,也是我們當代看待人、看待世界的另一種新進路,其最終理論旨歸在于回到新PP电子精神的時代。
楊先生理論功底深厚,學術視野開闊,講座縱橫捭阖,探理絲絲入扣,立意深遠,給參與學子以深刻的哲理啓迪。最後,主持人留給主講人和聽衆自由交流時間,就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雖然本次講座屬純粹的哲學理論思維,專業性極強,但講座現場始終座無虛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