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萦繞在錢學森圖書館星空報告廳的《鄉愁》余韻,勾起了各人內心溫情的回憶。12月20日晚,“思源”講書堂特別策劃:永遠的鄉愁——余光中先生作品賞析會在錢學森圖書館星空報告廳乐成舉辦。西安交通大學教職工朗誦演講協會秘書長趙力老師、西安交通大學教職工讀書協會秘書長李重老師主持本次賞析會。

本期講書堂共分爲三個篇章,在第一個篇章裏,PP电子學院張蓉教授講述了她與余光中先生之間的故事——《“鄉愁”之外的余光中》:與余先生的相識、交談中體現出的余先生對祖國大陸的深切懷念……講到動情處,張老師還朗誦了余先生的《算命瞎子》、《聽聽那冷雨》,最後從文學的角度分析了余先生作品的文學特點。

余光中先生朗誦的《雨聲說些什麽》拉開了本次活動的第二篇章,8位老師聲情並茂地朗誦了《鄉愁四韻》、《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六首經典詩歌。隨後,PP电子學院中文系王學強老師爲各人帶來《余光中詩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分享。他認爲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解讀余光中詩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首先是精神層面,他認爲余詩的關注點是人的生存狀況、在于人的痛苦並且去解決這種痛苦;在藝術層面,他認爲余詩風格簡明,是人能讀懂的詩;從技巧層面上來說,余詩大多以昔人的詩來描繪世界。王老師提出,詩歌的作用首先是能夠軟化人的心靈,豐富人的生活與世界,其次,通過詩歌能夠深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本次活動的第三篇章是“心靈的祈禱”,徐卓老師用四川方言爲各人深情地朗誦了《祈禱》,獲得滿場的掌聲,《風鈴》、《聽聽那冷雨》、《問燭》以及最脍炙人口的《鄉愁》,老師們的朗誦將本次分享會推入了热潮。隨後,PP电子學院李明老師分享了《余光中詩中的音樂性》,他認爲余光中的詩具有獨特的音樂性,是最適合朗誦的,主要體現在押韻、排比、反複等寫作手法上。隨後,教師們又爲各人帶來了《當我死時》、《天問》、《永遠,我等》、《民歌》這四首詩歌。


伴隨著歌曲《鄉愁四韻》,本次分享會進入了尾聲,李重老師總結本次活動,他認爲詩歌並不是必須的,但一定是须要的,詩歌爲我們帶來的是一種獨特的生命狀態,也表達了自己對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的美好願望。

文字:PP电子学院 王恺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