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PP电子學院組織黨員代表觀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直播,認真學習李克強總理所做的政府事情報告。在政府事情報告中,李克強總理總結了過去五年的社會發展结果,指出了未來的發展目標,點明今年政府事情的重點,肯定结果,指出問題。PP电子師生從自己的時代使命出發,關心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經濟、民生、醫療、教育、生態、扶貧等等,結合自身專業和知識積極學習本次報告精神。

社會學系副教授程誠:今年兩會中的政府事情報告內容豐富,亮點紛呈。作爲社會學研究人員,我對于近五年來扶貧事業所取得的輝煌成績甚爲感動。五年來,我國貧困人口減少了6800多萬,易地扶貧搬遷830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3.1%。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貧困人口的大幅減少、革新紅利的全民共享,是降低社會不平等、促進社會穩定和長足發展的重要保障。在短短的五年內,反貧困治理所取得的如此巨大成就,在世界範圍內是絕無僅有的。這完美闡釋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體現了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正確性,也體現了我黨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價值追求。
書法系青年教師李穎:黨的十九大擘畫了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發展的宏偉藍圖,開啓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審議憲法修正案草案和監察法草案,選舉和決定任命新一屆國家機構領導人員,決定一系列影響深遠的重大事項。因而,開好這次會議,把黨的主張和人民意願凝聚爲國家意志,對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爲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而不懈奮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機關黨支部書記常齡方: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革新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啓下的關鍵一年。經過這些年的努力變革,黨風好轉,民心大振,綜合國力全面提升,國際职位顯著提高,十九大任務全面获得了落實和體現,讓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無比自信、充滿希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革新,全面依法治國,前面從嚴治黨的新形勢下,我們每一位教育事情者都要從自身做起,胸懷大局,練就一身過硬本領,跟上國家發展的新要求,跟上學校革新的新法式,繼續改進事情作風,優化事情流程,不斷精益求精,爲國家建設和學校革新發展發揮更多更積極的作用。
碩7093孫競益:我對于這次政府報告中所提到的生態治理结果感应很是振奮。革新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幾乎每一年都在增長,但是這次我們在保持經濟7.1%的增長率的同時,也實現了綠色發展的目標,這讲明我們國家正逐步走出以犧牲環境爲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這種不行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我作爲中國哲學的學生,要立足經典,從中國的傳統文籍中找到更多的綠色生態治理的學理依據。挖掘傳統文化自己所蘊含的現代性因素,從而開出切合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政統和學統,以更好地爲我們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而奮鬥!
碩7094王瑩瑩:李克強總理說“政府事情的基础目的是讓全體人民過上好日子”,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事情報告,報告中提到的许多事情,都是老黎民關心的話題,可以稱之爲一套豪華的“民生大禮包”。十九大報告中已明確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实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所以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民生無易事,但中國在改善民生的门路上不斷發力,民惟邦本,本固邦甯,敢于觸碰社會的痛點癢點,向既得利益開刀,這才气使民生建設持續走向新的高度。
碩7094王學敏:兩會政府事情報告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最關注是教育方面的問題,從去年開始兩會議案就聚焦于義務教育,今年會不會實行12年義務教育成爲關注的焦點,教育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經濟發展的後發動力,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對于貧困地區普及中學教育將使扶貧攻堅改輸血爲造血,遠遠超出了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爭的辯論。而對于貧困地區的留守兒童來說,更需要學校教育來培養其身心的康健發展,而不是僅僅在十一二歲就失學在家,一定水平上延長孩子在學校的時間直至成年期,將保證孩子身心康健發展和性格養成。
博1743馮姚瑤:聽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關于政府事情的報告,我感觸最深的是在過去的5年裏我國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5億人,人民群衆從中受益,特別是對于我國占總人口17.3%的2.41億60歲以上老年人。這前後十余年,我的家庭見證著國內醫保制度的革新發展與完善。去年外婆生病,報銷流程簡單便捷,報銷比例高達85%。這對于我們各人庭來說,無疑減輕了不小的負擔。曾爲祖國教育事業貢獻青春力量的老人在晚年老有所依,是人民政府不負人民重托的莊重承諾。

2018年開局之際,“兩會”精神極大地激勵PP电子師生自當奮進拼搏,以實際行動踐行學校黨委提出的弘揚西遷精神創造留下曆史印記的新貢獻的要求,幸不辱命,勇與創新,做好西遷精神的新傳人,奮力創造新業績作出新貢獻,爲學校革新發展和“雙一流”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文字彙總整理:楊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