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下午2點,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以下簡稱新媒體學院)第十九期學術事情坊在主樓E座412辦公室舉辦。本期事情坊特邀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林升棟教授及團隊分享最新研究结果。本期事情坊分爲三場進行,分別爲林升棟教授的“標語的力量——將實驗思維融入PP电子社科”、侯凡躍博士生的“水墨畫的審美機制”、宣長春博士生的“中西方說服的文化原型與內在理路”。西安交通大學新媒體學院院長李明德教授以及學院師生參加了本期學術事情坊。李院長向各人介紹了林升棟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李院長体现,林升棟教授團隊的研究選題很新穎,研究要领與研究思維都讓人线人一新。

林升棟教授以诙谐風趣的演講風格,從“白城天橋”實驗講起,給各人帶來腦洞大開的學術分享。“白城天橋”實驗結果讲明,標語對于行人橫穿馬路行爲的勸服效果具有差異性,“你醜你橫穿”標語的勸服效果最強。該實驗也引起主流媒體的廣泛報道,全網累積關注量超過9000萬。林教授還分享了廈門大學公共廁所廁紙革新實驗。在放廁紙的牆壁上加入有趣的用紙長度提醒,如用“淑女”和“紳士”分類等,能夠有效節省廁紙用量。正如林升棟教授所言,“小小的設計也會對社會産生影響。”談到社會科學實驗的科學性與嚴謹性方面,林教授体现,社會科學的實驗差异于自然科學實驗,社會科學實驗受许多不行控因素影響,實驗結果很難複制,不能以自然科學的標准審視社會科學的實驗。林教授總結出“實驗的要领+PP电子的解讀”的社會科學實驗研究思維要领,即抛棄狹義的可複制性,承認經典的不行再現性,追求廣義的可複制性,建设有彈性的理論框架。林教授指出,做研究要“睜大眼睛看世界”注意生活中有趣、好玩、有價值的現象,要“知行合一,做本土學問。”
博士生侯凡躍基于跨文化傳播視角探討“水墨畫的審美心理機制”。中國藝術是否只能停留在“只可意會不行言傳”的層面?是否能以中西方都能認可的研究範式展開重要問題的討論?這是侯凡躍博士研究中國水墨畫的初衷。具體研究問題包罗:主客相隨在中國水墨畫中是否存在,如何證明?主客相隨的追求和境界産生了哪些重要的審美效果。他接纳了實證研究的要领,確定可證對象與可操作化看法,運用通感原理,提出“觀看水墨畫瀑布時感知到的水流聲要比相似的油畫瀑布時顯得真切而弘大”等假設進行實驗,逐一驗證。在交流過程中,侯凡躍博士應張立老師邀請,與即將開題的2017級碩士生分享了自己的選題經曆。他認爲選題是一個很是艱難、複雜的過程,要敢想、不怕困難,要與導師多溝通。
博士生宣長春分享了最新研究“中西方說服的文化原型與內在理路”。相較于西方說服的源遠流長,國內研究仍顯單薄。宣博士嘗試通過對文化原型的考察,回溯說服發轫的最初場景,進而勾勒出中西方說服的原始樣態。在中西方說服的內在理路層面,中國的說服比較強調情境性,西方偏于普適性、單一性,擺脫情景設置。在學術交流環節中,宣博士應陳強副教授邀請,就如何開展案例分析和案例比較分析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他体现案例的選擇是基于日常的積累,從生活中的現象入手,積累有趣的案例,形成自己的案例庫,根據差异選題的需求選擇案例進行分析比較。焦点思路是先自下而上的發現研究問題,再自上而下的用理論和研究要领去驗證、解釋問題。
事情坊的最後,林升棟教授對新媒體學院師生的熱情相待体现感謝,並邀請學院師生到廈門大學交流。他講到,“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相互交流分享即是相互學習進步的過程。
撰稿:王美霞
攝影:王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