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綜合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綜合新聞 >> 正文

文學陝軍做客思源講書堂  共話民族文化自信與陝西文學傳統

——“文學陝軍·陝西優秀青年作家進百校”活動走進交大

2018-05-25  點擊:[]

    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指导,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陕军·陕西优秀青年作家进百校”运动于5月22日晚七点半走进西安交通大学星空陈诉厅,本次运动由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和西安交通大学配合承办,PP电子学院中文系和教职工念书协会协办,搭载思源讲书堂文化交流平台,以“诗歌三人行·民族文化自信与陕西文学传统漫谈”为主题展开。加入的三位主讲人划分是:中国作协会员马慧聪(陕西省青联委员,陕西省作协理事,《延河》下半月刊主编),中国作协会员马召平(陕西省作协理事,高级记者,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副主任),中国作协会员宁颖芳(陕西省作协理事,咸阳市作协副主席,《秦都》杂志主编)。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琪,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副会长杨枫、张雅颉,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副秘书长马妤,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办公室主任孙毅超,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重作为嘉宾出席运动,中文系李明老师作为主持人,与宽大师生配合品读诗歌和传统文化的魅力,领略文学之美。

漫談圍繞三大主題展開。

主題一:民族文化自信

馬慧聰談到,“十九大”提出了“美好生活”的理念,說明我們對生命的追求越发完整,越发進步。革新開放到現在,經濟建設四十年,當中國人都富足起來後,我們應該想盡辦法進行文化建設,好比現在詩詞大賽,各類詩歌講座都辦得有聲有色,通過這些方式建设文化自信是曆史發展的力量。就兩種文明而言,中西方文明從基础上是差异的,西方屬力量型文明,東方是智慧型文明,所以中國應該自信地走自己的文化和文明發展之路。從新中國建设起,我們的發展之路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中華之中國,第二階段是東方之中國,第三階段是世界之中國,這是我們今天正在經曆的,中國文學終將被世界認可,中國模式將被全世界學習。

甯穎芳談到,中國古代古詩詞和哲學美學傳統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博爾赫斯就曾說中國是他很是憧憬的精神國度,龐德也翻譯了中國许多詩歌,聶魯達曾三次到中國和茅盾,丁玲,艾青等作家進行交流,所以作爲中國人更應從民族傳統文化罗致養分。

交流結束後,嘉賓楊楓在現場朗誦了馬召平的詩歌《長安以南》,開啓了下一個主題。

主題二:陝西文學傳統

馬召平談到,陝西文學並非外界籠統印象中的鄉土文學,它包罗了许多深刻的東西。文學理論有一個遊戲說,但陝西作家不是在遊戲,而是將文學作爲生命的追求,把文學作爲終生信仰。外界似乎認爲陝西只有鄉村,但是賈平凹認爲中國自己就是一個鄉土社會,文學創作就是紮根于這個土地,因此他真正影響和帶動了一批人。國外大量作品進入中國後,新一代作家對國外作品更爲熟悉和接受,所以如今文學上的高原多,岑岭少,而陝西文學有自己的岑岭在,賈平凹,路遙,紅柯的作品都能經得起曆史和時間的考驗,他們以生命寫作,爲人民,爲自己內心的真實去寫作,延續了陝西文學的傳統。真正的寫作是嚴肅寫作,而陝西文學傳統就是一種嚴肅寫作。



    李明老师也提到,陕西作家确实是呕心沥血在创作。古代文学批评里面讲到地域和文学传统的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汉书·地理志》说水土丰盛的地方,人的性情也比力憨厚。陕西具有这种厚重的地理表征,因此陕西作家的创作也如丰盛的水土一样严肃而厚重。

甯穎芳提到陝西文學的傳統具有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重要特征,《創業史》,《平凡的世界》,《好人難做》,《青木川》等都是這樣,作家長期同人民,同勞動在一起,才气寫出如今生動的作品。馬慧聰談到自己提出的“綠色文學”的理念,倡導人,自然和社會融爲一體,和諧發展,正是根植于自己從小在陝北的生活,對這片土地的谢谢。

交流結束後,嘉賓張雅劼朗誦了馬慧聰的詩歌《千裏之外》,詩歌中對母親,土地的深厚情感深深感動了現場觀衆。

主題三:詩歌創作技巧

馬召平說,能夠保持生命的激情和內心的敏感,才气寫出好的詩。詩酒趁年華,年輕人更能夠寫出好詩。當然,詩不僅是語言的藝術,還需有深刻的思想,如今许多詩寫到最後變樣了,當下流行的一些詩體,詩的跨度和跳躍感,甚至生命的敏感都沒有。這是詩歌創作一定要注意的。

馬慧聰談到今天许多人爲什麽不讀詩了?因爲詩人把詩寫成了散文,小說,只有詩而沒有歌,沒有畫面和韻律感,我創作的技巧主要有四個,第一,開承轉合,畫龍點睛;第二,詞無巨细,巧妙連接;第三,深入淺出,有詩有歌;第四,讓名詞動起來,少用形容詞。



    宁颖芳谈作诗,认为诗歌首先就是要有真情实感,歌德就说过他只在恋爱的时候写情诗。还要有想象力,因为比蝴蝶更悦目的是对蝴蝶的想象。而且诗中一定要有深刻的思想和哲理。最后,诗歌一定要有留白,就像有些影戏的开放式结局会给人们留下更多想象空间,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做到意象简练,指向具有多样性。 

交流結束後,嘉賓馬妤朗誦了甯穎芳的詩歌《如果愛著》,爲本次漫談奏響了詩情畫意的尾聲。



    对三个主题的讨论结束后,主讲人回覆了现场观众的提问,内容涉及到文学创作心理,投稿技巧及如何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主讲人都勉励年轻人既要保持生命的热情和敏感,又能够沉淀下来,多写作,多实验,不怕失败坎坷,在文学的门路上勇敢地走下去,罗致中国文化的养分,为文学梦想而努力。

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李重副部長總結到,當代哲學界大師有许多也表達出對中國文化的致敬,不是因爲外在形式,而是內心對自身文化的審視和反思。中國傳統文化是流淌在血脈中的,並不封閉守旧,而是處在不斷的對話和融合中,具有流動的活力。重新建设起能夠和現代經濟相匹配的,值得我們現代人爲之驕傲的中國文化依然需要一批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人不斷探索和創造,這個任務很是迫切,希望這類文化活動越來越多,去傳播善與美。當代大學生不只是要掌握一門技術,更要有高度的PP电子素養和文化自覺。

活動最後,陝西省青年文學協會常務副會長王琪爲現場觀衆贈送雜志,並合影留念。

文字:王佳偉

攝影:X事情室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