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是童年的搖籃,是童年的夢鄉;六月,有童年的沃土,有童年的太陽……爲了迎接六一,讓孩子們度過一個輕松快樂而又充滿文化氣息的節日,教職工讀書協會聯合博物館、詩經裏小鎮特別策劃了“交小苗”親子時光迎六一系列活動之傳統文化體驗之旅。

5月31日、6月1日,交大博物馆传统文化体验运动在博物馆一楼、二楼展区拉开帷幕,加入运动的交小苗们在博物馆事情人员领导下,纷纷走进各个展馆开启传统文化体验之旅。
陶藝區,博物館老師們早早准備好素泥,手把手指導小朋友們做一些簡單的塑形技巧,他們用一雙雙小手盤出各類形狀,又發揮自己
的奇思妙想,捏出自己喜愛的造型。
瓦當拓印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項目,用一張張小小的宣紙覆蓋在瓦當上,用小拓包沾少量墨汁,輕輕的按拓,很快瓦當上精美的紋樣就印制在宣紙上,成爲一幅精美的畫作。

木板年畫館裏,小朋友們饒有興致的欣賞著各類年畫,又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年畫的印制。他們一絲不苟的放紙、推板,慢慢的體驗木板年畫的制作工藝,體會被譽爲“東方智慧的結晶”這一傳統藝術的奧妙。

安塞農民畫填色項目,小朋友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的觀察每一幅畫作,了解這背後的有趣故事,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幅進行填色,握筆、調色、繪畫都十分的認真又有條不紊。
活動結束時,小朋友拿著自己的作品和家長合影,家長們紛紛体现希望有更多的機會帶孩子走進博物館,讓傳統文化一點一點地在小朋友的心裏生根發芽。

6月3日,“交小苗”亲子时光“来诗经里 读读《诗经》”运动在诗经里小镇顺利举办。21组家庭加入了本次运动,运动旨在向小朋友们通报诗意,使小朋友们能够体验三千年前先民们的喜怒哀乐,从而使其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民族文化自信。

早八點半,思源活動中心南,柳間光影疏漏,家長們帶著孩子陸續前來乘車,一個多小時後便抵達了活動的目的地——詩經裏小鎮。詩經裏,坐落于《詩經》之源沣河畔,其以詩經爲文化主題,依照“一水一岸一城”規劃花样而建,宛似鬧市中一方幽靜的院落,靜待著交小苗們前來探尋。
仿古門枋上,草莖斜逸,而下方則是興高采烈的交小苗和他們的家長們。橫幅拉開,畫面定格。
衆人在導遊的帶領下繞過照壁,東彎西折,沿一臨湖棧道,進入老舍茶館,一場精彩紛呈的詩經講座就此拉開序幕。活動主辦方有幸邀請到西安交通大學哲學系韓鵬傑教授、陝西省特級教師路玮老師、優秀語文教師王謙老師前來講授《詩經》。路玮老師主要講授了《邶風?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書聲琅琅,環室袅袅。在路老師娓娓動聽的講解下,小朋友們都理解了詩中對于母親的歌頌。王謙老師則主要講授了《周南?麟之趾》與《召南?羔羊》。王謙老師的講解輕松诙谐,通俗易懂。韓教授雖只挑選幾句來自《豳風?七月》與《周南?螽斯》的詩句,但其講解卻簡明简要,傳達出對交小苗的殷殷期盼。

講座結束後,各人仍沈浸在因詩經而生的風雅意境之中。而風雅廣場上,五名朱服粉著的纖窈淑女,已立于台上起舞。袖伴手舞,裾隨風揚,蹁跹躍轉,盼睐眄流。孩子們不時詢問家長們些許問題,简陋是關于台上所呈現的那個年代的曆史,而家長們則是極其耐心地解答孩子們的問題。隨後衆人又行至中國古琴博物館進行了參觀。琴、琴譜、斫琴器等等,讓人不由驚歎。遊覽至此,小朋友們不似聽講座時的歡騰。而甫一進入“風雅詩頌”詩經體驗中心,光色忽暗,足畔似有水聲汨汨,各人的興致便又被調動起來。采詩官民間采詩,樂官配樂,仲尼傳詩等數段真人演出讓小朋友們更爲真切地感知《詩經》的産生與傳世。值得一提的是,最後一段演出是《關雎》的吟誦,代表古代口口相傳的詩歌傳承方式。

活動已近尾聲,衆人踏上歸途,一上午的遊覽使得部门小朋友在車上閑閑睡去。也許,身處三千年後沣河畔邊的他們,正夢著三千年前沣河岸的悲歡離合。
“交小苗”親子時光活動,希望能讓家長和孩子在享受親子時光的同時,給孩子們打造一個寓教于樂的平台,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讓傳統文化走進每個人的心中,爲更好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基基礎。
文字:博物馆 魏琳 王月;通讯社:欧欣萍;PP电子学院
图片:陈宁 孙琪 杨炳乾 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