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3日,PP电子學院機關黨支部一行六人,赴延川縣文安驿古鎮、紅軍東征革命紀念館、清水衙門廉政教育基地參觀學習。
文安驿古鎮位于延川縣文安驿鎮中心區東側下驿村,是全省30個重大文化項目之一,涵蓋上驿、下驿、梁家河三個村,是一個集千年“古道”驿站、千孔百年“窯居”建築群落、千名“知青”紅色記憶、一部路遙“人生”小說原型的文化古鎮。在文安驿文化園區樹立了一面知青牆,記載了文革十年在延川下鄉的1400多位知青的名字,近前細纜,有習近平總書記,作家史鐵生,赤腳醫生孫立哲,學者丁愛迪、蔡玉珠等。回望過去知青的奮鬥歲月,如今我們更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明白“守田理應思苦,飲水更當思源”。

隨後,支部成員來到紅軍東征革命紀念館繼續參觀學習。紅軍東征革命紀念館位于延川縣乾坤灣劉家山村,是陝北地區首個以紅軍東征爲主題的紅色革命紀念館,以圖文、史料、曆史圖片等形式回顧了紅軍東征的整個過程,展示了這場具有重要轉折意義的艱辛革命曆程。1936年5月1日至5月5日,紅軍東征部隊遵照“逼蔣抗日、回師西渡”的戰略決策,先後從延水關、永和關、清水關、鐵羅關一帶渡過黃河,回師陝北。5月2日,毛主席及其警衛、東征主力部隊曾居住在這裏,

紀念館內以“審時度勢、英明決策”、“狼烟東征、浴血晉西”、“促成停戰、勝利回師”爲主題,以三個單元全面展示了當年東征紅軍的豐功偉績。1935年,中央紅軍經過兩萬五千裏長征,最終取得了勝利,在延安吳起鎮與陝北地方武裝勝利會師,確立黨的抗日民族戰線的战略方針。紅軍東征方針確定以後,1936年1月31日,毛澤東來到延川縣,主持召開軍事會議,全面檢查了東征的各項准備事情,研究和部署了東征的行動路線,正式組建了“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1936年2月,東征前夕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6日到達清澗袁家溝,當“千裏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現在他眼前時,詩興大發,欣然提筆寫下了氣壯山河的《沁園春·雪》。紀念館接纳大型沈浸式場景再現東征紅軍從清水關一帶回師陝北的進程中,延川民衆支援紅軍,爲紅軍捐款捐物,協助進行傷員救治、運送戰鬥物資的熱鬧場面,通過場景再現,讓人感受當時中央紅軍在陝北所受到的擁護與愛戴。延川在東征戰役中也湧現出了一大批爲革命事業抛頭顱灑熱血的烈士,成爲中國革命豐碑上顆顆先驅。
最後一站來到了清水衙門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衙門的偏堂展示了中國古代傳統廉政文化,同時也展示了曆屆國家領導人所倡導的廉政文化和黨風建設的發展曆程.中華民族在漫長而悠久的治國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廉政制度,湧現出不少爲世人所稱頌的廉史,積澱了豐富多彩、內蘊深厚的廉政文化。這裏曾是古代聖哲涉足之地,相傳在此地爲官者,奉公執法,清正廉明,體察民情,愛戴黎民,經過曆代清正廉明的官員的治理,清水關社會安宁、經濟發展、呈現出吏治清明、物埠民豐一派興旺的景象,又因清河繞衙,當地黎民因此稱之爲“清水衙門”。這裏目前已經成爲黨員幹部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傳遞弘揚廉潔正氣。

習總書記曾講過,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曆史。通過本次參觀學習,支部黨員紛紛体现,在今後的事情中要繼承和發揚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砺前行,做好每一項事情,爲交大的發展,留下自己新的印記。
PP电子学院机关党支部 范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