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綜合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綜合新聞 >> 正文
中國教育報“聚焦西遷精神系列評論”開欄——西遷精神契合愛國奮鬥的新時代要求
2018-11-07  點擊:[]

王晓勇      李慧

從黃浦江到黃土地,交大人深深紮根在西北人民當中;從教育科研到民族複興,交大人默默奉獻于國家發展大局。卓越厚重的西遷精神實際上代表著新中國知識分子的集體精神,是對他們生命、意識、風骨、品格的集體寫照。在人生境界方面,他們彰顯出胸懷廣、視野寬、花样大、目標遠的恢弘氣象;在知識水平方面,他們呈現出學問細、科研精、用心專、思維深的高明水准;在職業道德方面,他們突顯出作風實、紀律嚴、做事真、待人誠的優良道德。

西遷精神雖然是在一個時代、一個地域發生的一個事件中形成的精神範式和行爲典範,卻顯示了那一代人最普遍的品格特質和思想內涵,爲後代留下了能夠繼承的寶貴精神財富。西遷精神既高尚又平凡,既特殊又普遍,它不僅具有深刻的曆史意義和廣泛的社會意義,而且具有強大的現實價值。尤其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曆史時期,肩負新使命,不忘初心,開啓新征程,繼續奮鬥。

西遷精神將不斷發揮道德示範、價值引領作用,鼓勵新一代知識分子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建設,到生活艱苦的地方去改變,到文化落後的地方去發展。因此,西遷精神的時代回應與新時代、新使命、新征程的時代呼喚是一致的,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紮根人民,奉獻國家”的要求是一致的。

西遷精神不是獨立形成的,它離不開國家的戰略需求,離不開宏觀的曆史使命,離不開現實的社會責任。奉獻國家是西安交大的基础宗旨。

從新中國建设到革新開放時期,支援大西北、開發大西北一直是國家重要的發展戰略。交大西遷壯舉就是在這樣的國家戰略配景下完成的,因此,西遷精神承載著國家意志,具體表現爲國家需要去哪裏就到哪裏,這就要求西遷精神與其時代的發展偏向必須一致。

我們已進入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時期,無論任何一種精神都必須承擔現實的社會責任,爲新時代服務。所以,西遷精神要在新時代環境下保持它的生命力,就必須爲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实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做出貢獻,紮根人民是西安交大的基础立場。

西遷精神不會隨著西遷盛舉的結束而結束,它已經凝結成一種不斷應對新問題的智慧、能力、動力和活力,即:用新觀念應對新需要,這不僅要靠無私奉獻的情操,還要靠不斷開放的魄力。如今,盡管地區和地域之間依然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实問題,但是西遷精神已經具有了普遍意義:愛國奉獻,無怨無悔;胸懷大局,服從部署;迎難而上,智慧創新;弘揚傳統,勵精圖治;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等內容,已成爲當代大多數知識分子配合的精神操守和職業道德。

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時期,西遷精神體現爲時代需要、曆史使命、實踐征程三者統一的整體性。交大西遷的發展曆程和輝煌成就給中國高等教育的啓示是,只有弘揚愛國奮鬥傳統,才气切實完成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事情目標。62年來形成的西遷精神有兩個要點:奉獻國家是西安交大的基础宗旨,紮根人民是西安交大的基础立場,所以西遷精神始終是對時代精神的響應。

作者王曉勇系陝西省社會科學院馬研所助理研究員、哲學博士;作者李慧系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中文系主任、教授

原載于2018年11月7日中國教育報評論版

報道鏈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11/07/content_508444.htm?div=-1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