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綜合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綜合新聞 >> 正文
【西遷新傳人】李明德:明德·育人·立院
2018-11-14  點擊:[]


來源:交大新聞網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禮記·大學》)

——題記

有這麽一個教師,用一生去踐行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並且不斷去豐富、創新。他負責建設的新聞與新媒體學院在全國高校中嶄露頭角。他就是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院長李明德。

明德,在艱苦的條件下立志成才

李明德的家鄉在陝西省乾縣東南部,家裏弟兄四個,父親在供銷社上班,卻還是無法擺脫缺衣少吃的困境。他告訴記者:“那時我們都小,父親在外邊上班,沒有勞動力,分的口糧就少。”雖然生活艱難,但李明德的怙恃對孩子的要求很是嚴格,李明德說:“怙恃給我取名李明德,是有用意的,他們希望我有一個高尚的品德,來傳承家風。因此小時候從走路姿勢、待人接物、道德規範都有嚴格的章法,爲這我小時候不聽話沒少挨母親的責打。”在農村李明德從12歲就參加勞動,星期天、寒暑假和社員們一起下地打土塊、興修水利、平整土地。說起怙恃的教育方式,李明德教授感受很深,“中央電視台公益片《家風》其實就是這種精神的傳承,也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下,讓我在以後求學中有了刻苦耐勞的精神。”

1978年,第一次參加高考的李明德落榜了。他心裏十分郁悶,因爲從小學到高中,他一直都是班長、三好學生,學校頒發的獎狀貼滿了家裏的牆面,卻沒考上大學,李明德很是難過,有點灰心。後來,他二哥幫他聯系在薛錄中學補習,年老給他找來珍貴的複習資料並不斷鼓勵,他重新恢複了信心。補習時,他每天都學習到深夜,當時學習條件艱苦,照明用煤油燈,沒有煤油就用柴油取代,经常是看完書後鼻子指頭發黑。經過努力,李明德的學習成績不斷進步,在全校的作文大賽中獲獎,又在畢業班(文科)數學測評中獲獎。

1979年,李明德以優異的成績被蘭州大學中文系錄取。入校後,李明德說:“在這裏沒有高中時期的優越感,無形之中給了我一種壓力。”面對侃侃而談的同學們,不善表達的李明德總是感应自卑,但是他把壓力化爲動力,他說:“我相信別人能做好的事情,我也能做好,甚至會做得更好。”同宿舍的8個人中,有7個來自農村,相同的配景使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周末他們一起去圖書館看書,有空的時候,也會一起去爬山。那時候的李明德就喜歡創作,经常沈浸在短篇小說、散文的寫作中。

說起自己的文學之路,李明德也很感謝曾經幫助過他的編輯們。“雖然许多作品沒有被接纳,但他們對待稿件認真嚴謹的態度,以及對新人扶持的精神讓我很感動。”

育人,實現從學生到教授的跨越

1983年李明德從蘭州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在西安交通大學從事編輯出书事情。他深知要想成爲一名高校老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實現從學生到實踐再到老師的跨越,而實現每一次跨越都要支付辛勤的汗水。最開始的10年李明德在校報當編輯,采、寫、編、評、跑印刷他都得做,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爲他以後的新聞傳播理論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爲了順應電視事業的發展,1993年他和幾位老師創辦了《中國有線電視》雜志,這是全國較早探索市場化辦刊並取得顯著成效的科技期刊之一,在此期間,李明德先後擔任執行主編、主編、社長兼總編,他的辦刊思想和理念曾經引起媒體的關注,《中國有線電視》成爲當時行業內的知名期刊和陝西省的雙效益科技期刊。

2002年李明德以敏銳的學術思考,在《西安交大學報》發表了題爲“對網絡新聞的認識”的論文,這是較早關注網絡新聞及其特點的論文,同年他參與西安交大新聞傳播碩士點的申報事情。爲了打牢理論基礎,2003年,以正高職稱身份考取了蘭州大學博士,進一進步深造。

2007年開始,西安交大PP电子學院在馬克思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下陸續設立文化傳播、新聞傳播理論與實踐偏向,招收博士生,李明德開始于2010年擔任博士生導師。

踏踏實實教學,實實在在育人,是李明德教授所推行的教育准則。他說“教師是一種神聖的職責,不能誤人子弟”。從事教育事情35年,他辛勤支付,確保教學質量。他堅持“坐班”的好習慣,堅持每天7:30左右到達事情崗位,要求每一屆要畢業的研究生必須在春節前上交畢業論文初稿,他自己則會在過年休閑無幹擾的寶貴時間認真閱讀並修改,多年來從未間斷。在校研究生李巨星告訴記者,“李老師是個好老師,爲了幫助學習能力差的學生,時常要求我們組織幫助爲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學術會診’。在與學生交流時,他時常拿著本子和筆,隨時記錄學生提出的好的建議與觀點。”

“細節決定成敗”是李明德治學的理念。在教學中,他認真對待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並定期將自己教學的心得體會整理提煉成文,供學生分享。從2000年至今在他的博客中,持續更新了涉及學生考試、學習、就業等多個方面內容的幾十篇博文,可見他對教書育人事情的堅守與良苦用心。

爲了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他支持其他老師爲新聞專業學生開辦學術事情坊並積極參與;爲了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他從其他學科請來專業人員進行技术培訓;爲了開拓學生的學術視野,他創辦“新新論壇”,邀請學界名人與學生交流。

李明德教授的一言一行,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畢業生蒙勝軍告訴記者:“李老師經常告訴我們,不要總想著謀人,而應該想著謀事,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用做事體現人生的價值。”

立院,開創新媒體學科教育

2015年4月,学校发文建设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如何建设好一个全新的新闻学院?这一困难任务落在了李明德院长肩上。要完成这一任务并非易事,办院宗旨、师资力量、學科建設、教学治理、學術研究、就业安置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李明德教授说,在办院特色方面经过调研论证得出了结论:在坚持马克思新闻观基础上,与时俱进,适应新媒体的生长,走媒介融合学科创新之路。

人才培養方面,设有新闻流传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笼罩流传学与新闻学两个二级学科偏向,另设一个新闻与流传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专业。未来西安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将形成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一体化完整的人才培養体系。

在师资等方面,李明德院长率队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海内高等教育前沿都市进行宣讲、视察、游说。经过不懈努力,西安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的師資隊伍不停增强,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大等海内著名高校的新闻流传学、社会学、公共治理学等多学科師資隊伍框架得以搭建起来,具有外洋留学配景的教师人数也不停增加,为交织融合的人才培養打下坚实基础。

經過近10年的探索與實踐,李明德教授打造出一支由青年教師、博士生、碩士生組成的科研團隊,圍繞“網絡輿情”“社交媒體輿論引導”等展開研究,承擔了包罗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委網信辦、西安市委網信辦、陝西日報傳媒集團以及陝西省傳播學會在內的政府、媒體、學會等多個機構的相助項目。通過這些項目,學生的學習能力、責任意識、應變能力、相助精神都獲得了長足進步,也建设起深厚的友情,凝聚起“産學研+人情味”的團隊文化。2018年初,李明德團隊進入“陝西省三秦學者創新團隊支持計劃”。

自擔任新聞與新媒體學院院長以來,李明德教授一直致力于建设起“政府+媒體+高校”的全方位對外相助模式。首先,推進並落實了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委網信辦、西安市委網信辦等黨政部門和媒體機構與學院建设常態化的相助機制。其次,積極促進與國內外著名高校的訪問與相助,邀請一些著名學者與媒體人擔任學院兼職教授。先後邀請到喻國明、胡翼青、譚天、李良榮、張昆、張志安、李喜根、彭蘭等本學科專家學者,通過交流,達到弘揚新學術、傳播新思想、推進學科發展的目的。

據了解,2007年至今李明德教授累計指導碩士研究生38名,博士研究生21名,其中一名獲得校級優秀標兵,6名獲得國家獎學金,其余多名學生也獲得了校級優秀研究生等多項殊榮。

李明德教授目前共發表學術論文上百篇,其中CSSCI期刊源論文40余篇,單獨或相助出书10余部專著、教材。

在學習之外,李明德教授深知,實習是成才的一部门,也是學生通向就業崗位的重要途徑,爲此李明德院長積極幫助學生們聯系實習單位,先後向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陝西分社、陝西日報、中國科學報陝西記者站等多家媒體單位推薦30余名實習生,先後與人民網陝西頻道、中國科學報陝西記者站、中國有線電視雜志社等媒體簽訂實習基地協議,2016年1月新媒體學院與騰訊大秦網簽訂戰略協議,將其確定爲西安交大“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實習與實踐基地”。通過這些有效途徑,李明德教授正在把交大新媒體學院全媒體教育實習基地落到實處。

面對未來的發展,李明德教授充滿信心:“與其他新聞學院相比,新媒體學院建设時間較晚,基礎比較单薄,但是我們有信心用較短時間迎頭趕上,辦出一所具有特色和影響力的新聞與新媒體學院。”

原載于2018年11月7日教師報8版

文字: 教师报 杨芳年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