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交大教授、世界哲学大会身体哲学分会主席张再林教授受邀加入第一届“天人合一 人类命运配合体”国际论坛,该论坛由新加坡万邦团体董事会主席、国际家族企业协会亚洲分会主席、音昱首创人曹慰德先生主办、北京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中华文化学院中华文明研究中心协办,并于2018年11月9日——11日在苏州音昱水中天养生社区举办。

二十一世紀的主旋律依舊是全球化,我們依舊面臨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包罗人工智能、當前貿易戰等帶來的不確定性。我們唯有具備全球視野、更廣泛的國際交流相助,才气將挑戰變爲機遇。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傳統文化也秉持與自我、他人及環境融合,當今科學已充实驗證這些理念的的科學性。
本屆論壇集聚就文化信仰、未來教育、生命科學、可持續發展等課題通過中西對話的方式進行深入探討,旨在通過融合西方文明精華的基礎上,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中華文化偉大複興”。

新加坡萬邦集團董事會主席、國際家族企業協會亞洲分會主席、音昱創始人曹慰德先生致論壇歡迎詞並主持開幕式,對來自學術界、工商界、教育界、政屆嘉賓,來自海峽兩岸、歐美國家等50余位知名學者的到來体现歡迎。

在該論壇上,張再林教授帶來主題爲“天人合一視域下的道與術——中國文化的大傳統與小傳統關系的辨析與啓示”的分享。大傳統即道,代表思想體系,小傳統即術,代表技術體系。張教授從兩者之間的區別和統一進行辨析,從而認爲兩者對這個時代最大的啓發在于,大傳統與小傳統互爲因果,“中華文化偉大複興”要從人們更爲喜聞樂見的術起步呈現,堅持“必有事焉”,最終從“事必躬親”的“身”出發以體會世界。

中国科学院院士 褚君浩 发表“天人合一视域下中华文化的再起”的主题演讲:一直以来科技的生长对现代社会、文化、思想、理念等多方面影响很是之大。如果新科技可以与良好的文化融合,既有利于科技的创新,亦能同时制止科技的负面作用。现阶段处于量变到质变的奇点时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名族的魂、一个名族的身份证,要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从天人合一的视角,传承、弘扬、生长中华文化。

两届“诺贝尔”奖提名获得者、著名科学哲学家Ervin Laszlo探讨了关于整个全球、世界的和谐,如何“走向一个和谐的世界:在分歧的量子世界如何选择我们的命运”。人类在不停破环平衡,未来的分歧将影响进化轨迹,轨迹A就是走向当地或全球危机愈演愈烈,冲突,暴力,杂乱到瓦解瓦解,轨迹B就是用同理心、爱、相助构建出一个日益和谐的世界。人类的体贴、治愈、感受和意识则是焦点,要做到物质情况的和谐,还要内心世界的和谐,到达身心合一,人类文明的“合一”。

整合式哲学家 Ken Wilber可谓是整合理论“哲学之父”,他从小我私家与社会的视角,阐释了意识进化的三个要害元素:“觉醒”、“生长”和“清理”。以工具方的宗教和哲学传统为例,指引人们以整合的视野,在纷繁庞大的现象中看见未来,同时也能更好的活在当下。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 “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成中英演讲主题为思考“天地人合德”的时代寄义。谈及今世世界人类面临了生态、经济和伦理三个方面的危机,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从中国文化和哲学传统的角度则可以更好地理解,而中国的易学体系为解决危机提供了一个宇宙与世界思考的框架。

世界孔子後裔聯誼會會長、北京華夏家族傳承文化院名譽院長孔(唯)衆發表主題爲《我的夢想》演講:自己的夢想即是先明道、後尋道、終得道。《大學》三綱領,即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大學》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得道的八個具體實踐步驟。孔夫子曾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而自己已然過知天命之時。往自己有生之年終可“得道”,亦希望各人可早日“得道”。

美國全息生命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劉豐教授生動形象地從光學理論出發,用科學語境關聯人類智慧和宗教,介紹了全息生命-生態-文化系統和空間與存在的高維智慧,用物理語言證明各大思想體系的邏輯性和科學性。
此次论坛亦有众多知名学者,如:台湾文化大学哲学博士、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高柏园教授、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翟建军所长、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戴熙宁教授、儒学各人余东海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刘悦笛先生、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Jenny Darroch女士、英国肯特郡七橡树中学副校长Adrian Rainbow先生、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Chris Laszlo博士等学者进行了对话或演讲。
孫國貴副院長代表北京華夏家族傳承文化院分別與成中英教授、張再臨教授、褚軍浩院士進行了“現代中西方家族傳承文化”的探討,三位体现中西家族傳承都在文化上有一定差異,但其都是以家族文化支撐家族才得以延續並壯盛。中國對于家文化已有古老曆史,家族的文化傳承應在充实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後,取西之長補己之短,適應當前時代之變化,針對自身家族之所需,做出適合自己的家族文化,以文化駕馭財富方能經久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