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流轉,凱歌奮進。2016年到2020年,PP电子學院的科研事情始終朝著“頂天立地”的大偏向前進——既仰望星空,懷抱逐鹿國際的‘頂天’氣魄;又腳踏實地,秉持服務國家的“立地”追求。五年來,PP电子學院聚焦基礎研究和世界前沿,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培育了一批標志性科研结果;五年來,學院對接國家需求和重大項目,主動融入全國創新網絡,順利實施了科研任務目標治理。
一、夯实科研基础 提升学术水平
1. 科研項目立項取得一系列曆史性突破
“十三五”期間,學院科研項目立項呈現出級別更高、數量更多、類別更多樣的特點,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立項不斷創曆史新高。斬獲國家級重大項目3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4項,均實現曆史突破,國家藝術基金實現零的突破,藝術學科教師也實現了教育部項目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零的突破。近五年,學院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面上項目42項,並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批方面不斷取得新的突破,迄今已獲批6項。此外,獲批教育部等國家部委項目24項,其他省部級項目55項,縱向科研項目立項保持持續增長的良好態勢。
2. 指標性業績質量提升,更多高水平科研结果發表
五年来,我院教师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结果共计636篇,其中权威期刊、SCI、SSCI期刊等269篇,CSSCI期刊318篇;出书学术专著56部,學術研究质量进一步提高。
近五年來,學院教師、教授在頂級期刊、權威期刊發表多篇文章:在《社會學研究》刊載邊燕傑教授的《中國人的職場交往與收入——基于差分要领的社會資天职析》、《論社會學本土知識的國際看法化》、程誠副教授的《社會學研究》刊載《同伴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基于隨機分配自然實驗的案例分析》等;在《哲學研究》刊載龔建平教授的《論孔子的言說方式——以“仁”爲例》、《倫理與道德張力下的儒家“成人”道德及其反思》、妥建清教授的《馬克思的宗教生産理論探繹》、《馬克思的戲仿論探蠡》、王嘉新副教授的《朝向更完整的實在性看法:胡塞爾與舍勒論實在與還原》等;在《文學評論》刊載張勇教授的《文化心理結構、倫理變遷與鄉村政治——陳忠實筆下20世紀中國鄉村社會的“秘史”》;在《人口研究》刊載郭申陽教授《留守兒童的社會心理康健——來自陝西省泾陽縣一個隨機大樣本調查的發現》等。

3. 科研结果獲獎種類多樣,科研影響力不斷提高
“十三五”期间,我院科研结果获奖品级不停提升、类型越发多样,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结果奖(调研陈诉类)三等奖1项,陕西省第十三、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结果奖17项,其中一等2项、二等4项、三等11项。在具有国际声望及影响力的艺术类奖项也有所突破,董琪讲师获2019德国红点设计奖一等奖1项、ASIA DESIGN PRIZE2019一等奖1项、A' Design Award二等奖1项。


2020年9月,PP电子與社會科學研究院“科創月”活動的舉辦爲展示科研结果、加強學術影響力創造了良好契機。活動期間共舉辦系列活動27場次,共邀請校外嘉賓159人,簽訂相助協議共10項,簽約金額共513萬元,揭牌建设聯合機構7個並達成相助意向。“科創月”活動充实展示了我院的建設结果和科研结果,有效加強了與國內外學者的學術交流,迅速擴大了我院的聲譽,获得專家學者、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的充实肯定,爲未來的發展與相助奠基了很好的基礎。

4. 科研基地建設穩步發展,充实發揮“智庫”功效
學院現有1個省級基地——實證社會科學研究所,該基地立足“理論導向的實證研究”,以關系社會學爲支柱,重點發展關系社會學與社會資本研究、社會分層與勞動力市場研究、人口與都市化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事情幹預研究、新時代社會心理趨勢變化和問題研究;目前科研團隊人數39人,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基于多學科理解的社會網絡模型研究:人際社會網絡對資源配置影響的正負效應”、“‘一帶一路’配景下國際移民流入的模式與空間特征研究”、國社科十九大專項項目“實現更充实與更高質量就業的機制與對策研究”等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年均投入經費25萬元。2018年該科研平台順利通過陝西省社科聯評估,被評爲陝西省社會科學普及優秀基地。目前實證社會科學研究所正在積極參與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開展的第二次中國專業性智庫—高校智庫普查及CTTI增補申報事情。

近年來,隨著學校對文科“經典強用”的學科定位要求,以及對于學者爲政府決策提供智力支持等一系列政策引導,學院積極動員各學科教師在基礎理論研究的積累上,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注重應用對策的研究,充实發揮“智庫”功效。學院多項決策建言獲得采納批示:2016年獲得陝西省常務副省長梁桂批示1次,並被《陝西日報》和國內多家網站報道轉載;2017年獲得陝西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陳強部長批示1次,陝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省長莊長興的批示3次;2018年智庫研究结果獲中央領導同志批示1次,獲得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批示1次並被政策文件采納;2020年,獲得國家民委和中宣部采納各1次,爲政府決策提供了有益的智力支持。
面對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學院積極動員科研力量發揮研究專長,組織決策建言及應急專項課題申報事情,研究结果對疫情防控發揮了積極作用。盧春天教授、賀力副教授提供決策建言《利用多源大數據輔助研判社區疫情風險》,郝明松副教授敏銳關注到疫情防控中存在的漏洞,聚焦來華外國旅客疫情防控問題提交建言,體現了學者的勇于作爲和主動擔當;邊燕傑教授組織研究團隊,開展“防疫社會資本”的研究,探索我國人民如何基于深厚的家庭親友關系網絡防疫抗疫,並發表5篇學術論文;楊沈龍副教授關于疫情配景下的公衆心態與心理建設促進研究:認知—情緒—動機整合視角項目獲校新冠病毒應急科研項目立項。
二、增强顶层设计 创新治理制度
1. 量化考核科學規範,科研服務細致高效
向革新要動力,向治理要效益。2018年,學院在充实調研的基礎上,公開廣泛多次征求全校教職工意見,數易其稿,最終經全院教職工大會表決通過《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績效分配革新實施辦法》。《辦法》堅持以立德樹人爲基础,以産出科研结果爲績效分配的重要依據之一,向承擔科研項目的一線教職工傾斜;向關鍵崗位、優秀人才、業務骨幹並做出突出業績的教職工傾斜,從而充实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激勵科研人員潛心研究。
學院進一步釋放創新活力,治理到位,服務周到,嚴格落實科研經費審批流程,並配合學校社科處、財務處做好科研經費的網上報銷,經費治理日漸規範;講座申報審批、橫向科研課題審批均實現線上辦公,信息化的高效服務真正做到了“讓數據多跑路,教師少跑路”。
2. 精心開展科研組織事情,分類指導促進科研水平提高
近年來,學院對國家級科研項目實行點對點動員,全過程治理,組織學科內、院內評審事情;組織報獎經驗分享會、項目申報經驗交流會等,形成常態化事情機制,有效提高了申報動員效率及申報质料質量,從而提高了項目獲批率。
自2018年9月起,學院啓動了藝術類學科科研水平提升計劃,接纳了建设交流群、多級論證會、跨學科講座等一系列舉措,開展了一系列交流活動,提升藝術類學科教師科研水平及结果結構,實現了教育部項目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零的突破。經過科學籌劃與組織,學院教師科研積極性顯著增強,逐步形成了信息互通、經驗相助的良好科研氛圍。


3. 創新科研組織載體,探索科研組織模式革新
自2016年学校计划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以来,PP电子学院以创新港内涵建设为契机,整合资源及人才力量,建设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文化与影视流传研究所、艺术设计与文化工业研究所等4个研究所;建设了信息哲学与智能社会基础理论研究中心、社会经济视察与政策模拟实验室、社会事情与社会治理综合实训室、语音及影视多媒体数字文化实验室、创意艺术实验室、行为视察与情绪研究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平台,以及19个研究中心,使PP电子与社会科学研究院成为搜集科研资源,助力學科建設的重要平台。



4. 結合“跑5”事情,進一步加強校地相助與科研结果轉化
五年來,學院結合自身優勢,不斷凝練研究偏向,組建優勢科研團隊,與地方政府和企業行業搭建數個相助共建科研平台,進一步提高了科技服務能力和水平。
2019年初,根據學校全面開展“跑5”事情的通知要求,學院黨政聯席會成員帶動全院成員,走出去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團隊等“跑”資源、“跑”項目、“跑”相助,建设聯系、了解信息、尋求相助,爭取項目、平台、經費等支持,同時邀請上級部門領導來學院調研,在宣傳學院的同時爭取各項支持。截止2020年9月底,PP电子學院跑校外單位共398人次,作爲主體落實單位,共與外單位簽署橫向技術条约及相助協議36項,条约金額336.08萬元,爭取社會捐贈項目4個,總經費519萬元。“跑5”事情的實施,使科研结果有“用”有“爲”,爲學院發展贏得了廣闊的外部空間。
2016年以來,學院科研事情在科研創新團隊建設、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設、服務地方建設能力方面持續發力,科研事情勁頭十足。“十四五”在即,學院將繼續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促發展,充实發揮創新港平台的作用,以“四個面向”提升科研水平,搭建跨學科平台、建設跨學科團隊、開展跨學科研究,凝心聚力,實現科研事情新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