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綜合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綜合新聞 >> 正文
西安交通大學“國運杯”第二屆辯論賽初賽第二場
2023-11-25  點擊:[]


暨《音樂、哲學與科學思維》課程第七屆辯論賽順利舉行

11月22日晚,西安交通大學“國運杯”第二屆辯論賽初賽第二場暨《音乐、哲学与科学思维》课程第七届辩说赛在丝路大讲堂教二1400厅顺利举行。本次角逐加入的嘉宾有西安交通大学国学教授、国际辩说赛知名评委韩鹏杰教授;《音乐、哲学与科学思维》课程卖力人曹耿献副教授。



本次比賽的評委和教練是西安交通大學思辯學社20級社員、校辯論隊成員楊益泉。《音樂、哲學與科學思維》選課學生卞潔擔任此次辯論賽主席與主持人,劉雨訸擔任計時員。本場比賽使用知領平台、絲路新影事情室哔哩哔哩平台和微博平台進行直播。



本次辯論賽共分爲兩場,上半場圍繞“高端藝術必須/不必追求大衆化”這一辯題展開辯論,下半場圍繞“人工智能能/不能成爲文藝創作的主體”這一辯題展開辯論。



在上半場辯論賽中,8位同學你來我往,各抒己見,邏輯清晰,適時提問,有力反駁。在陳述立論環節,正方一辯段钰涵以定義“高端藝術”爲先,提出了“追求大衆化是高端藝術生存的必由之路,高端藝術應深深紮根于人民群衆”的論點;反方一辯康啓豪開宗明義,提出“藝術可以大衆化,而高端藝術不必追求大衆化”的論點。在攻辯環節,辯手們言辭猛烈,針鋒相對,不失邏輯,語言流暢。在自由辯環節,正方與反方勢均力敵,一方從容自若、口若懸河,另一方則氣定神閑、侃侃而談。雙方對戰如火如荼,互不示弱,僅僅抓住嘉賓、評委和觀衆們的目光,並在唇槍舌戰中將現場氛圍推向热潮。在總結陳詞環節,反方四辯李奕懋進一步總結“高端藝術服務于特定的受衆追求的是深度和專業性,而不是廣泛的大衆”,並通過宇宙大爆炸、相對論等例子進一步申明論點;正方四辯楊林森從高端藝術大衆化的諸多影響與積極意義方面進行總結,提出“高端藝術大衆化可以培養觀衆的審美情趣,有助于拓展藝術市場,可以打破社會階層和文化壁壘,促進差异群體之間的交流與理解,同時也是文化傳承的需要”。



上半場的猛烈角逐到此結束,辯論賽評委和教練楊益泉進行點評,他体现很高興能夠在本場辯論賽中看到賽前培訓的積極结果,同時對各辯手的准確立論、經典論據、攻防體系給予肯定,並在分析角度和團隊配合方面提出一些建議。



在下半場辯論賽中,8位辯手就“人工智能能/不能成爲文藝創作的主體”這一辯題展開猛烈辯論。在陳述立論環節,正方一辯章瀚元從分別從事實、邏輯、價值三個角度論證了“人工智能能成爲文藝創作的主體”;反方一辯李飛逸開宗明義,提出“藝術情感因創新而向前演進,人工智能在情感和創新方面是無法逾越人類擺脫人類控制的,所以人工智能不能成爲文藝創作的主體”。在攻辯和自由辯環節,8位辯手思路清晰、有理有據、引人深思,每次問答交鋒都正中相互下懷,可見各人都做好了充实的賽前准備。在總結陳詞環節,正方四辯劉昊從“主體”一詞的定義和情感價值的構成兩方面進行總結;反方四辯馬宇晨通過對藝術作品意義的再解讀,進一步總結說“人是藝術創作的源頭活水,只要電腦未能逾越人腦,人類的文學藝術就不會終結,人類依舊是文藝創作的主體”。



嘉賓韓鵬傑教授對下半場進行了點評,並對兩場辯論進行了總結發言。韓鵬傑教授用“情懷”一詞归纳综合本次辯論賽的特色,他体现本次辯論賽凸顯了辯手們的情懷,“第一場正方辯手側重的是大衆情懷,理論根據是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講話,即文藝爲大衆服務,這展示出交大青年對這個問題的深入思考,而反方所占據的是藝術家自己的情懷,辯手們舉的嵇康例子就展現出高端文化給藝術家留下空間,陽春白雪依然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這呈現出了交大青年獨特多樣的思維方式。到了第二場比賽,正方所體現出來的是科學情懷、未來情懷、邏輯情懷,人工智能創作的作品能夠获得科學發展、未來應用、邏輯線路方面的認可。反方站的是一種PP电子情懷,側重于人工智能與人類的情感互動方面”。最後,韓鵬傑教授体现,“真正在比賽中呈現的是各人的風采魅力,展現的是青年人的情懷與擔當,希望後續比賽中呈現的不單是辯論技巧,而是側重于辯論內容的情感與情懷”。

本次辯論賽中,上半場正方三辯呂美慧、反方二辯何居正獲得“最佳辯手”,下半場正方四辯劉昊、反方三辯張衛貞獲得“最佳辯手”。本次辯論賽主席卞潔獲得“最佳主席”。



该角逐是西安交通大学首届“国运杯”系列辩说赛之一,旨在提升西安交大学子的思维能力和应变水平。“国运杯”系列辩说赛由西安交大校友企业家李健、辛晓红伉俪提倡的陕西国运教育慈善基金会捐资支持,西安交大PP电子学院教授韩鹏杰作为项目卖力人,旨在以辩说的方式探索创新型人才培養的新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践行立德树人目标。此次辩说赛既是通识课程教学革新的展示,也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一次探索与实践。


文字:秦方圓

圖片:何嘉祥

孫銘楚

田琳

李欣怡婷

金彤

張琳悅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