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名稱:“學而”講壇——教授系列講座第188講
講座時間:2012年7月4日19點30分
講座地點:主樓A204
講座人:鍾雲莺教授
講座主題:從《史記?伯夷列傳》看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
主辦單位: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西安交通大學教務處
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每周三不見不散,並不定期有加場,歡迎全校師生及社會公衆屆時參加!
講座人介紹:
台灣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台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研究專長:宋明理學、民間儒學思想研究、大學思想
講座簡介:
何谓隐士文化?隐士意谓 “隐居不仕的人”。所谓 “隐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就是不做官,终身或居乡野,或遁迹江湖。因而,“隐士” 不是一般的人。
在中國,最早的隱士該是伯夷和叔齊,他們的讓國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爲,获得儒家的鼎力大举推崇。
《伯夷列傳》乃《史記》列傳之首,而司馬遷撰述此篇的手法亦與其它列傳差异。通常,太史公對于人物的記錄,乃先以客觀的記載,再以論贊蓋棺論定。是以“太史公曰”會放在全文之末,纵然將“太史公曰”列于文章之前,通常也僅以200字內評定之(如孔子、項羽),而《伯夷列傳》中真正屬于本傳文字僅218字。全文788字,前言占199字,本傳218,議論371字,藉此可知本篇的結構特別。由傳記所引申的議論文字竟長過于本傳,可知太史公撰寫〈伯夷列傳〉的重點乃在議論之處,呈現出「傳記」只是一個楔子,而議論所彰顯的價值觀才是司馬遷撰述本文的重點。
《伯夷列傳》之以列傳爲客、議論爲主,所透露的「列傳」訊息爲何?本講座透過限制、選擇與自由的角度思考,閱讀《伯夷列傳》,並檢視個體自我之生命價值觀。
本学期最后一期學而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