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學而講壇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而講壇 >> 正文
“學而”講壇第221講
2013-04-21  點擊:[]

講座名稱:“學而”講壇——教授系列講座第221講

講座時間:2013年4月23日19點00分

講座地點:主樓A403

講座人:葛承雍教授

講座主題:胡人的眼睛:唐詩與唐俑互證的藝術史

主辦單位: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西安交通大學教務處

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協辦:陝西中華文物創意産業研究院

每周三不見不散,並不定期有加場,歡迎全校師生及社會公衆屆時參加!

講座人介紹:

著名唐史專家、國家文物局文物編輯委員會副主任、文物出书社總編輯,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專業博士生導師。爲國家“百千萬人才”人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在海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中國史學會理論分會理事,中國社會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唐史學會理事,美國唐研究基金會學術委員,北京大學、首都師範大學、雲南大學、海南師院等兼職教授,教育部全國高校圖情事情指導委員會委員。自1981年以來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60多篇,出书有《唐都建築風貌》,《唐代國庫制度》,《煌煌盛世--隋唐史》等12種著作,獲得省部委等社科優秀结果獎共15次,1999年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榮譽獎”。《唐韻胡音與外來文明》被評選爲2006年度“全國文博考古十佳圖書”。曾任西北大學文博學院副院長、西北大學圖書館館長、《文物》月刊主編、中國文物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

講座簡介:

眼睛是民族的密語,在唐代詩人的描述中,胡人的眼睛是“綠眼”、“碧眼”、“沈目”,這種深陷的眼仁眸色是令人驚奇恐怖的。岑參的《胡笳歌送顔真卿使赴河隴》中有:“君不聞胡笳聲最悲,紫髯綠眼胡人吹。”唐朝的民族具有多樣性,但是唐人始終強調自己文化的正統性,在胡漢身份認同上有著矛盾的情緒,從北朝到唐代,社會上不時出現對胡人進行妖魔化或者蓄意矮化的現象。

胡人的眼睛不單是一個人種話題,涉及審美標准的變化,也是一個東西方跨文化問題,本質上是民族心理深處的文化差異。如果說唐詩帶給我們描述胡人眼睛的感受,那麽胡俑則直觀地帶來性靈刻畫的趣味,他們從寫真傳神的胡人眼睛入手,猶如用肖像作品使人走入心靈對話的新境界,給了我們認識藝術史傳奇的大千世界。

附件列表:本新聞不包罗附件。


上一條:“學而”講壇第223講
下一條:“學而”講壇第222講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