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下午,应杨琳副院长邀请,著名香港女导演、香港都市大学副教授魏时煜博士做客“PP电子學術沙龍”,以“影像故事:影戏中的视觉编码事情坊”为题与师生泛论拍摄影戏背后的故事。这也是王宽诚基金学者讲座之一,讲座由中文系支部书记、副主任张蓉教授主持。

魏博士首先用一幅視覺錯覺圖來展開本次事情坊。我們在看電影時,看到的只是一個影像,是一個點,而不是全部影像。原本的點,在人眼的作用下,會連成線,形成圖像。這就形成了視覺編碼理論。
魏博士在介绍视觉编码相关理论的同时以经典的案例为各人提供了视觉盛宴: 22分钟的名为“狗的故事”的法国短片。这个短片包罗9个场景,9个故事,和无数次泛起的被拴住的狗狂吠的场景。貌似互不相连的故事里,让鉴赏者自行体会和想象导演的用意和深度。如同一百小我私家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部短片也激提倡师生的热烈讨论。影片中被拴住的狗是不是寓意着人的禁锢,用一张张照片形成每个短小的故事是不是体现人生的短暂……?师生们的思维被调动和引发。影戏的神秘面纱也在魏教授的精彩讲述中慢慢撩开,进而获得关于影戏的审美和赏析要领的启示。讲座结束后,另有师生兴致盎然地继续询问魏博士对华语影戏的看法等问题。

學者簡介:
魏時煜,1994年獲得加拿大卡爾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學位,主攻敘事學;2002年獲得阿爾伯塔大學電影學博士。2001年起開始在香港都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任教,現爲電影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女性的電影:對話中日女導演》(2009)、《開始學動畫》(2010)、《東西方電影》(2014)等。2003年起開始紀錄片創作,其中《紅日風暴》(與彭小蓮相助,2009)和《金門銀光夢》(2014),因研究要领嚴謹、曆史质料豐富、敘事生動感人而獲得中英文媒體的好評、受到各國學者推崇、並被多家大學圖書館、電影數據館、曆史博物館等收藏。除了爲香港報刊撰寫電影專欄之外,魏時煜還參加劇情片編劇事情,作品有《五顆子彈》、《明明》、《迷失的季節》等。曆年指導的學生畢業短片作品多次獲得國際電影節、短片比賽的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