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出书社推出我院李慧教授新書
——《唐碑漢刻的文化視野》
《唐碑漢刻的文化視野》是国家“985工程”二期“西安交通大学西部社会文化艺术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中国的碑刻文化既是历史的影象,又是新时代的标志。唐碑汉刻是中国古代的特殊产物,是时代精神的一定结果。在人与物这种相摩相砺、相激相荡的关系中,相互的生命相互渗透,相互的精神获得交流。然而作为碑刻这种物自己的从无到有,从它作为碑刻这种特殊存在发生于世,肯定是由于某种更深的原理决定着的。那么唐碑汉刻中的存在精髓正是体现出原初缔造力的“道”,或者说是合乎“道”的原初缔造力,因而它也肯定具备着大、逝、远、反诸样品质,这种品质就是唐碑汉刻的文化品质,也是它的存在精髓。
碑刻既然承載著“道”,就一定有所“言”。這種“言”不僅是镌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即石碑自身亦是在表達“言”。石碑的“言”不是直接可以通達的,而是給予人一個可通達的门路的開端或眉目。面對碑刻,人們無法將它和純文本聯系在一起,就算兩者所記載的文字一模一樣,碑刻也能給人以與文本纷歧樣的東西。這種區別就是碑刻自己的文化品質,即:古代刻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廣泛的存在空間和高度的文化權威。石刻的功效在于述德、銘功、紀事、纂言等等,也只有最值得記載的事功才有可能銘之于碑刻,碑刻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精華和濃縮,所謂“藏之名山,傳之後世”,指的就是這些重要價值或重要精神財富的流傳和繼承。一個社會一旦失去了這些價值,就會失去秩序和規則,失去能夠維系的基礎。而碑刻就承擔這樣一種維系的使命。
唐碑漢刻作爲一個文化發展的環節,它是不行或缺的。將來的世界中依然有“唐碑漢刻”構在其中,成在其中。纵然文化的形態死亡了,文化的精神也永遠不滅。該書將傳統文化中的唐碑漢刻放進最新的文化視野裏,分別從哲學、文學、曆史、美學、宗教、傳播、科技等差异視角入手,賦予作爲中國傳統文化遺産的唐碑漢刻以新的理解、新的價值和新的意義,從而也將一些新的學術要领和學術思潮好比現象學、解釋學、人類學、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分析哲學、後現代主義等納入其中,使得本書的研究充滿勃勃生機,迸發出新穎的理念。
清华大学陈辉教授在《陕西日报》上发表了题为《有逢即画元非笔 所见皆诗本不言》的书评,他认为:“作者并不是以传统金石学家或文物考古学家的考证方式来研究唐碑汉刻,而是透过思想去掌握一种文化现象的本质。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言,正需要这样一种思想的穿透力获得重新诠释。我们属于一个新的时代,也只有运用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文化视野,运用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学术要领,才气真正切实地掌握到我们身边的一切,包罗传统文化中的唐碑汉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跃进博士在《文化艺术报》上发表了题为《研究古代文学的扩宽之路》的文章,认为“这是研究中国史文化应该行动的须要之笔”。
人民出书社是我国的权威出书社,2004年1月人民出书社曾推出我院张再林教授的著作《中西哲学的歧义与会通》,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与好评;时隔5年,人民出书社又推出我院李慧教授的《唐碑漢刻的文化視野》。我们相信学界会有更多的目光关注此书。
中文系碩957班:呂曉博
200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