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晚七点,由我校校研会、PP电子学院研分会承办的第七届“创源” 论坛PP电子学院专场在主D106举行,PP电子学院张勇副教授做客本次论坛,与加入师生一同探讨诺贝尔文学奖的“传统偏好”,寻觅莫言文字与诺奖文学精神上的契合。


张勇老师的演讲以诺贝尔文学奖的“传统” 为着眼点,他首先介绍了诺贝尔文学奖设立的初衷及颁奖原则,引导各人浏览了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获奖作品及获奖理由。接着,他以发问形式提出了本次演讲的主题——诺贝尔为什么设立文学奖?现代世界为什么还需要文学?文学对于现代意味着什么?“20世纪是科技的世纪,又是革命的世纪,诺贝尔奖是陪同20世纪一起泛起的,在此配景下考虑20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是我们每小我私家应该思考的。”
“英國評論家福斯特曾把差异時代、差异國家的作家設想成配合圍坐在大英博物館圓桌旁交談的一群人。從時空上他們或許不能相見,但他們以作品爲媒介發生著精神的交流。諾貝爾文學獎也可以看成是一個這樣的圓桌。”張勇老師認爲,相較于論證福克納、馬爾克斯等文學家對于莫言的影響,他更傾向于把他們放在同一個時空,把他們看作圍繞圓桌討論的一群人,尋覓他們精神上的契合點,捕捉他們思維的碰撞。在此全新視角下,張勇老師帶領各人品味福克納與莫言“撒謊”的藝術,以及馬爾克斯與莫言輪回的曆史、輪回的苦難,又通過對福克納《喧嘩與騷動》、馬爾克斯《百年孤獨》、莫言《紅高粱家族》等作品的解讀進一步闡釋了三位作家思維的碰撞。
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是莫言的挚友,他曾在自己的獲獎感言中說過:“我還在考慮,作爲一個置身于世界邊緣的人,如何從自己的意願出發展望世界,並對全體人類的醫治與息争作出高尚的和PP电子主義的貢獻。”講座現場,張勇老師引用這句話作爲結語,並啓發到場師生:“我們更是平凡人,更是置身于世界邊緣,但也需要偶爾想想人類,想想20世紀。這其實也是理解我們自身,拯救我們自己。”講座現場座無虛席,氣氛活躍,交流學術,碰撞激情。
張勇:
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副教授,畢業于清華大學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文學博士,曾任教于英國利物浦大學孔子學院。近年來,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理論與批評》、《國外理論動態》、《漢語言文學研究》等刊物發表、翻譯論文多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課題,且有專著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