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 2014年12月18日 本报记者 魏伟 本报通讯员 刘琅琅
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分析》編輯部、西安交通大學國際信息哲學研究中心和陝西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配合舉辦的題爲“第十屆《哲學分析》論壇:信息時代的哲學精神全國學術研討會”日前在西安交通大學召開。會議對西安交通大學邬焜教授創立的信息哲學的基本理論和觀點進行專題討論。
与会学者对邬焜教授的信息哲学给予充实肯定和高度评价。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教授索伦(Soren Brier)和他的中国学生周理乾通过网络连线的方式做了聚会会议陈诉并加入了讨论。他们的陈诉指出,邬焜教授的信息哲学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该哲学体系通过对存在领域的重新支解发现了被以往哲学理论所忽视的客观不实在域,具有原创性与启发性,已引起欧洲哲学圈的关注,相信将会越来越有国际影响力。法国国际跨学科研究中心研究员布伦纳在提交的论文中认为,邬焜信息哲学可以被看成是哲学的一种基础的信息转向,反映着一种时代的信息精神,其研究对于恢复辩证法作为一种适当的哲学战略和包罗社会及政治科学在内的科学战略作出了孝敬。陕西省社科院王玉梁研究员认为,马克思所提倡的治学精神是理论要彻底,而邬焜的治学特点就很好地坚持了理论的彻底性。中国人民大学苗东升教授指出,中国的科学哲学是从西方引进的,学界弥散着浓厚的学术自卑感。邬焜的信息哲学是中国科学哲学界独立建设的第一个理论体系,为哲学界树立了模范。西安石油大学副教授李国武从九个方面归纳综合了邬焜教授的学术品格,认为邬焜在对信息哲学的研究中形成了奇特的弘大视野、独思感悟、高明独断、理性思维的精神和思想气势派头。
有些學者還對邬焜教授的信息哲學提出了質疑和商榷。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肖鋒教授認爲,信息作爲對象的“虛化”存在方式,和精神屬于同一序列的存在,它並不構成一個獨立的“第三類存在”,所以信息哲學並沒有帶來什麽“全新的哲學革命”。中國社會科學院段偉文研究員認爲,傳統哲學所堅持的哲學基本問題並纷歧定是基本的,高度归纳综合的體系化信息哲學是一種封閉性的話語體系,其價值與意義值得進一步推敲。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鄧波教授通過對西方本體論傳統基本觀念的梳理,對邬焜的信息本體論進行了較爲深入的討論,認爲它不是嚴格意義的本體論,而是響應信息時代精神的自然哲學。
邬焜針對相關討論意見進行了回應。他認爲,我們可以把自然自己看作是本體,並由此出發確定物質、信息和精神的存在論职位。在直接存在和間接存在這個最高劃分層面上,邏輯分析失效了,我們只能從現實事物的差异存在方式的對應關系中給出相應的闡釋。只有確定了差异的存在域才气談及差异域之間的關系,所以,存在領域的劃分才是哲學的最高範式,只有在這一層面發生的變革才是哲學的基础變革。所有的看法和理論,只有在特定的系統關系中才气夠獲得規定和理解。沒有體系的哲學僅只是某些支離破碎的個別意見而已,基础無法引領整體哲學的進步和發展。邬焜指出,真正的哲學應當從人的世界走向自然,把胡塞爾懸置的一切重新找回,建设一個人和自然,物質、信息和精神相統一的全新哲學,這樣的哲學才可能爲當代信息生態文明提供合理的哲學基礎。
《哲學分析》編輯部成素梅研究員認爲,此次論壇體現了國際性,通過將中國的學術思想和國際學術思想的比較、對話彰顯了我們自己的學術特征和活力。此次會議跨學科的視野获得了跨學科的交流,與會代表不僅有哲學家,還有科學家,這使得會議的討論既有科學的底蘊,又有哲學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