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綜合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綜合新聞 >> 正文
憶絲路文明,守西遷精神
2015-11-26  點擊:[]

——PP电子學院學生黨支部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爲了進一步激發黨組織成員“愛國愛校”的交大精神,同時進一步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和黨員的黨性修養,2015年11月20日下午,PP电子學院碩5047黨支部、碩5048黨支部、碩5099黨支部和碩5100黨支部集體參加了學院組織的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參觀學習活動。沿著曆史脈絡,通過一件件文物古件,黨員同志們對陝西地區燦爛深厚的文化底蘊有了新的理解和體驗。作爲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陝西不僅展示著過去的輝煌,也爲當下我國“一路一帶”發展戰略繼續提供著文化支撐,並將煥發新的活力與風采。與此同時,各人更爲深刻感受到,在厚重的曆史文化滋養下,西安交通大學“西遷精神”所具有的獨特文化氣質與性格。

历史情怀 西迁精神

因爲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都在西安建都,所以陝西省曆史博物館主要陳列了周、秦、漢、唐這四朝的曆史文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周朝的青銅鼎,秦朝的兵馬俑,漢代的金銀器,唐朝的唐三彩,每一件文物都是西安這座曆史古都的見證,從遠古時期到現在,跨越一百多萬年,訴說著這座都市的興衰與悲喜。

此次參觀學習中,給我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張骞出使西域”的這段曆史。博物館的沙盤上全景展示出了張骞出使西域的路線圖,濃縮到沙盤上的也許僅僅是幾個古代地名,如樓蘭、龜茲、大月氏、安息等等。但是,對張骞來說,這條出使路線的開辟幾乎是拿他的性命換來的。從今天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接中亞、西亞,這條橫貫中西的通道現在被稱爲“絲綢之路”。在兩千多年前,張骞是用他的雙腳爲我們丈量出這條门路的長度,也爲我們推開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戶。我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麽力量支撐著他一步步走了下去?難道他在中途沒有想過放棄嗎?我們料想,在他心裏一定有著一團火,這是一團深愛家國的火,是一團勇往直前的火,是一團不懼艱險的火,是一團至死不渝的火。正是這樣一份熱情與執著,才最終成就了張骞的豐功偉業。

旅行结束,我们不禁联想到六十年前的那段峥嵘岁月,其时一趟又一趟专列从富贵上海开往古都西安,有这样一群交大人义无反顾地放弃优越舒适的生活来到大西北,建设着她,而且深爱着她。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建设了一所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西安交通大学。他们缔造了无愧于历史的又一个交大“黄金时代”,为西部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生长作出不行磨灭的孝敬,向我们诠释着这就是永不外时的“西迁精神”。如今,重提“西迁精神”,并不是为了缅怀已往的辉煌,而是为了激励现在的我们,重新点燃交大人心中那团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熊熊火焰。无论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精神,照旧西安交大的“西迁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坚贞求真的民族精神,我们年轻一代交大人将继续并永远传承下去。 (撰稿人:硕5099党支部 许娟;硕5100党支部 卢蓉)

历经沧桑 共创辉煌

還未進入陝西曆史博物館,就被它濃厚的曆史氣息所熏染。隨著法式的移動,難掩內心的激動與自豪:距今115萬年前的藍田猿人、西安半坡等遺存,讓我們越发接近原始的人類文明;西周青銅鑄造的遺物,不禁令人贊歎技術的巧妙;伫立的兵馬俑,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秦代一統的豪氣與進取的精神;重看絲綢之路,漢代繁榮的經濟、文化、對外開放與交往呈現眼前;觀繁華的唐都長安、唐代人們的衣食起居、唐文化,感受到了壮盛朝代的輝煌……

特别是,当我们在旅行“古絲綢之路”专题展览时,我们不由的联想到了我校六十年前从上海迁往西安的“西迁之路”。西迁之路是顺应党的招呼和国民经济文化建设生长形势而做出的选择,也是自身生长需求的选择。2016年将迎来西安交通大学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建校120周年,西迁60周年。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不仅因为母校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感应由衷的骄傲,更被其义无反顾支持祖国西部建设的“西迁精神”所深深感动。近期,学校组织的“重跑西迁路”,让我们对当年西迁之路的坎坷不易以及体现出来的“西迁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与体会。正是有了当初那群优秀的年轻人勇于开拓、不畏艰险,才有了今天重铸辉煌的西安交大。作为一名交大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将铭记“西迁精神”,扎根西北,服务西部,为祖国的繁荣孝敬自己的一份力量。千年古都,见证周秦汉唐,雄浑泱泱。百年学府,传承双甲子足迹,共筑辉煌。(撰稿人:硕5048党支部 王胜男;硕5047党支部 王娜)

追忆往昔 开创未来

在黨中央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倡議時,作爲大學生,重拾曆史記憶,感受時代脈搏,是十分有须要的。11月20日,我很榮幸的作爲入黨積極分子,隨我們黨支部去陝西曆史博物館參觀學習。

當我們走進博物館,看著商周的青銅器,秦漢的陶俑,隋唐時期的壁畫、銅鏡,以及曆朝曆代的金銀玉器,感受到的是燦爛的文明、睥睨群雄的氣度,強盛的國力和開放包容的心態。

追憶曆史,是爲了開創未來,2013年9月,習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發表重要演講時,首次提出了加強政策溝通、门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配合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倡議,隨後,習總書記又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時明確提出,中國致力于加強同東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東盟国家生长好海洋相助同伴关系,配合建设“21世纪海上絲綢之路”。可以說,“一帶一路”的提出是我國實現偉大複興的一個重大戰略舉措,作爲一名普通的大學生,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上,應該牢牢的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斷充實自己。樹立偉大的精神,激勵自己不斷前行,尤其是作爲一名交大學子,我覺得一個甲子年前老交大前輩們“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激勵。我們應該將老交大人的西遷精神繼承下來,並將之發揚,成爲我們自身的寶貴財富。

對于我們而言,繼承交大西遷精神當然不是要我們回到六十年前,面對交通的未便利、生活用品的短缺重走一遍西遷路,而是學習老一代交大人紮根西部的赤子之心和堅韌不拔的堅強意志。對于我們而言,西遷精神就是學習中的精勤求學、不斷進取的毅力;是生活中的敦笃勵志、勤儉節約的美德;是事情中果毅力行、勇于實踐的品質;是思想上忠恕任事、厚德載物的修養。

作爲社會事情專業的一名學生,我對西遷精神的體會很深,社會事情專業自己就是服務人的專業,我們有對案主尊重、保密、真誠、禮貌的專業價值觀,也有促進社會公正正義,促進社會普遍福利的專業倫理,這種“服務”的專業天性不正與我們交大“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在形式上相一致,內在上相統一嗎?

走出陝西曆史博物館,我的心情還是久久不能平靜。回到校園,我看到了曆經滄桑的飲水思源杯、氣勢磅礴的騰飛塔、莊嚴厚重的錢學森圖書館、還有那青了又綠、郁郁蔥蔥的梧桐大道。這些在我們眼裏不過是美景,殊不知,交大的许多建築物是交大師生自己親自動手建成的,當年,這批交大人以拓荒者的精神,爲祖國、爲建設大西北奉獻了整個青春,這些建築物承載了當年老交大師生的勤勞、汗水、理想、信念以及那不朽的青春。這是一幅什麽樣的場景?每個人心裏懷揣著理想、懷著建設大西北的信念,沒有怨言、默默奉獻。這又是一種什麽樣的人生境界和精神追求?

寒梅傲立风雪之中方能俊逸飘香,大海历经惊涛跌宕方显雄浑壮阔,人只有具有高尚的精神才气陶冶高尚的情操。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一定要树立远大目标,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国之光,为世界之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孝敬自己的力量!(撰稿人:硕5100党支部 赵文)

(供稿人:PP电子學院學工組)

附件列表:本新聞不包罗附件。


上一條:PP电子學院工會乐成舉辦“興慶湖畔健步走”活動
下一條:全国高校微课教学竞赛 PP电子学院2位教师获奖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