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真人圖書館活動作爲PP电子學院推出的精品活動之一,旨在探究一種互動式的新穎閱讀模式,閱讀的對象由靜態書籍轉化到擁有豐富閱曆的人士,在方式上由“讀書”變爲“閱人”,從“獨白”變爲“對話”,引導各人從讀“字”回歸到讀“人”,以達到相互理解與包容的目的,從而體現閱讀的真正本質。
仲秋歲末,秋風瑟瑟,10月27日下午,第二期“真人圖書館”活動在主E-703如期舉辦。以“閱人”形式開展“讀書”活動,越发直觀地感受和體驗分享者的故事。本次分享邀請到了蔣宏老師——“西安紅石榴伴侶動物救助中心”的負責人,與我們一起回顧“與流浪動物相伴的十一年”。蔣宏女士于2005年和幾位愛心人士組成創辦了西北地區第一家流浪動物救助中心。至今,中心現有180多只狗貓。因爲要治理照顧狗貓,11年來,蔣宏女士一直和這些狗貓住在遠離都市的中心,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堅持了11年。在做動物保護的同時,親自組織參與了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雅安地震的災區援助和志願者,被評爲2015年“阿裏公益天天正能量”、三秦都市報第三屆“優秀志願者”等等。


開門見山,蔣老師自稱普通人,正是憑借家人、志願者的幫助才一步步把“紅石榴”發展起來,以致引起國內外關注。“紅石榴”前身“西安小動物救助基地”建设于2005年8月,舊址位于戶縣圭峰山下,人煙稀少,條件艱苦,但蔣老師依然和愛心同伴傾盡全力提高流浪動物的生活條件。依靠小團體的力量不足以支撐不斷增多的流浪動物,蔣老師開始尋找與國內外相關志願組織的交流。蔣老師印象尤爲深刻的是,來自加拿大的獸醫學大二學生們跨國駐紮基地予以支援,克服艱苦條件,利用專業知識,進行動物防疫、絕育等,以科學手段提高對動物的保護,臨走時爲基地留下了實用醫療器械、專業書籍等等,展現大學生的擔當和志願精神。
隨著基地不斷發展,蔣老師和愛心同伴爲小動物搬新家,同時建设“紅石榴”中心,以能夠越发有組織地開展志願活動。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雅安地震,蔣老師與愛心志願者第一時間前往,在地震災區建设小動物臨時收容點,並爲當地人家的犬只強制疫苗,預防疫情。蔣老師回憶說:“在雅安支援,我們中心的志願者每人每天爲小動物注射疫苗300支左右,事情量相當大,機械式事情,但是依然堅持,相互鼓勵、幫助。各人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由內心生發的善良和愛真的很令我感動!”
除了在大型災區的積極支援、日常對小動物的悉心愛護,團隊也重視對人的關愛。“紅石榴”在節日前往兒童村看望服刑人員子女,爲小朋友帶去學習用品、小動物夥伴,讓孩子們感受平等,爲孩子帶去關懷和陪伴。
蒋老师深深明白对人们思想看法的正确引导比团队身体力行救助流浪小动物更重要!团队通过加入慈善晚会、海内动物研讨会、外企公益运动等方式,增强与相关组织的交流学习,不停流传“红石榴”爱心理念。通过努力,逐步消除人们对“狂犬病”等知识的误解,为大学生社會實踐提供平台,而且以线上、线下方式推广“以领养取代购置”的理念,提倡文明科学养宠。

在問答環節,同學們踴躍提問,蔣老師一一耐心解答。回顧這十多年的志願事情,蔣老師意味深長說到:“受到外界質疑時,我們感覺沮喪;想到永遠救不完流浪小動物,內心壓力更大,但是,我們看到逐步提高的社會影響力,更多人明白如何去關心愛護——人類的朋友——動物,我們就真的能從沮喪中看到希望!感謝家人的理解,更感謝無數志願者的支持、幫助!”

窗外秋意甚濃,“真人圖書館”現場卻溫暖滿滿,這恐怕就是“閱人”魅力所在。蔣老師向我們傳達志願精神,給予我們充沛能量實現自身價值,敦促我們用實際行動感受“志願”真谛!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撰稿:PP电子研会 王 星
摄影:PP电子研会 谭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