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中午,由PP电子学院青年教师联合会举办的“PP电子青椒论辩会”举行第四期讨论,围绕“什么是學術研究的真问题”的主题,本期特邀嘉宾PP电子学院院长边燕杰教授与来自学院各系所的20余名青年教师及相关学科的10余名博士生展开热烈讨论。PP电子学院中国书法系杨晓萍副教授主持了此次讨论。

问题预示着创新的契机,是學術研究的导向与思想进步的来源。然而问题有真有假,在社会公共的看法里,那些并未真正体贴黎民痛苦的问题被视为“假”问题并引发大量诟病;而在研究者的视野中,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发生的影响与价值不尽如人意之要因亦在于“假”问题太多而“真”问题过少,故求真的呼声日渐高涨。那么,什么是學術研究的真问题?哲学领域对真假的探讨是否可用来权衡各学科學術研究问题的真假?心理学、社会学、文学及艺术等差异学科领域对真问题的认识是否一致?带着这些问题,青年教师们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进行了气氛热烈的学术对话与思想交锋。
讨论主持杨晓萍老师首先对真假问题的肇端进行了梳理,进而通过指出中西艺术领域中的“再现、体现说”、“自得忘象”论虽不切合认识论的真却有艺术价值的问题,以及社会公共对真问题价值的考量与专业领域所认可的价值并不完全相同的问题,启发各人对學術研究问题的真假进行探讨。哲学系的邓妙子老师以“认识规模”作界区分真假,张志伟老师提出“学科规范性并非真假问题”之观,并认为有关真假的认知与学者所处的历史时代相关,王嘉新老师指出“命题有真假,而问题并无真假”,學術研究中更为人们关注之处在于“什么样的研究是有意义的”;社会学系的侯利明老师推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研究的区别提出其间“真问题”的差异,刘军老师与贺力老师就“真问题是否仅仅来自文献述评”之观展开猛烈论辩,刘军老师认为哲学的本质是关注生活,对于真假问题的探讨不能忽视意义的层面;自言“亦属青椒”的哲学系马文保老师则认为认知运动自己无真假,结果有真假,學術研究问题所关注的焦点在于认知工具,其真假的判断差异于认识论的真假,王伟老师提出需明晰“真问题”的反面是“伪问题”照旧“非科学问题”,并从存在性、可行性、意义与价值三个层面归纳综合學術研究中的“真问题”;社会意理学研究所的喻丰老师引学者邓晓芒之观,分析知识是真问题,社会意义是其附加价值;中文系的王瑶老师从教学实践出发,谈及如何资助学生区分学术问题的真与假,艺术系的苗祥瑞老师借生动可感的例证为各人论述随时代生长而不停变换的艺术之“真”,社会学系孙晓娥老师则分享了小我私家的深切感悟。在猛烈而融洽的气氛中,边燕杰院长亦不时加入探讨,并以“从思考提出‘真问题’到學術研究中的‘好问题’”之观,资助各人明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问题”的界定,并借助“提出新范式-提出新的解释机制-变量的增删有所推进-要领创新-数据革新”的學術研究五大条理,提出好的学术问题在于对认知有所推进。经由差异学科的碰撞,各人均体现受益良多。

据悉,PP电子学院青年教师联合会是由PP电子学院青年教师组成的群团组织。本联合会以“四个服务”为导向,勉励差异学科、差异专业的学术融合,积极开展學術研究运动,努力发挥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双周举办的“PP电子青椒论辩会”接待全校师生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