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綜合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綜合新聞 >> 正文
PP电子學院中文系組織學生赴寶雞開展教學實踐活動
2017-06-01  點擊:[]


品讀《詩經》,尋覓曆史。5月28日,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師生一行25人,前往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院和秦公一號大墓遺址參觀學習。《詩經》承載著周人的曆史文化風俗,而寶雞是周秦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寶雞一帶的曆史遺迹及出土文物,無不承載著厚重的曆史文化。此次赴寶雞參觀學習,同學們走出課堂,走進曆史,領略周秦之風,探索文化之韻。

寶雞市內的中國青銅器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青銅器博物院,藏有何尊、折觥、厲王胡簋、牆盤、秦公镈、衛鼎等一千多件青銅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同學們參觀了青銅之鄉、周禮之邦、帝國之路、智慧之光等四個主題展館,周族興起、古公遷岐、武王滅商、分封諸侯、周公制禮、秦君遊獵、穆公稱霸等曆史一一展現在同學們面前。更爲重要的是,同學們理會了周秦青銅器“證史補史”的重要意義和獨特魅力,一件青銅器“逨盤”,證實了《史記》記載的周王世系;秦國車馬複原模型,與《秦風·驷驖》《秦風·小戎》等篇章相互印證;一件破損失色的銅殳,也讓同學們與《秦風·無衣》中出征的士卒聯系起來。博物館中的展品將同學們帶回真實的曆史場景,增強了文學的曆史感,讓同學們更深地體會到中國古代經典《詩經》的魅力。

“周人、秦人的物質空間、文化生活、禮儀制度等等,都可以通過我們看到的這些文物複現。了解周秦人的曆史生活,對理解《詩經》時代人的情感是很是有幫助的。”組織本次實踐活動的羅老師很是認真地告訴各人。

隨後,師生一同前往位于寶雞市鳳翔縣的“秦公一號大墓”遺址,親臨雍城遺址,直觀秦公大墓,當時的殉葬制度、“黃腸題湊”葬式、“淩陰”技術、石磬文字都一一呈現在眼前。《秦風?黃鳥》篇即記載了秦人殉葬的曆史,但直到大墓遺址,才气真正體會到“臨其穴,惴惴而栗”的情感,不是矯情,而是發自內心的恐懼與憤激。

秦公一號大墓的“黃腸題湊”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套天子喪葬禮儀“黃腸題湊”的實物,並且是迄今已發掘出的時代最早、等級最高、形制最大的一套。導遊告訴各人,“這套‘黃腸題湊’全是由堅硬、黃亮的柏木做成,每層56根,重300多公斤。制作這套椁具,用了680多根百年以上樹齡的柏木,據專家推測至少需要300畝森林才气湊齊這些木料。”聽到這裏,同學們不禁咋舌,秦公大墓的主人秦景公是秦始皇的第十五代先祖,身爲諸侯,他接纳天子喪葬禮儀,耗費如此之巨,可見秦國稱霸中原、觊觎周王室的的不臣之心早就昭然若揭了。

陳天豐同學說:“秦公一號大墓的壯觀早有耳聞,然而任何詳實的數據都不及這一次的親眼所見來得震撼。從地面俯視大墓,會有切實的眩暈感。深入“黃梁題湊”這一副巨大棺椁的內部,既刺激又震撼,就像自己也盜了一回墓,讓人忍不住料想秦皇陵又會是怎樣的氣派。”王勝男同學也深有感觸:“國家的建设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秦人能夠從周人的養馬官發展到建设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其中絕少不了一代代的雄心遠見和精細结构的積累。這次參觀讓我脫離了書本平面乏味的敘述,我來到這裏看到的不是史學家已經總結好的結論,而是在真實的考古质料中感受那份震撼,得出屬于我自己的曆史看法,我覺得這很是有意義。”

這樣的活動旨在讓同學們通過實地的考察,加深對所學的理解,對《詩經》、對曆史文化的真正體味。整個過程中,老師爲同學們解答了各種疑問,也和同學們一同討論,一同探索,增進了師生間的相互交流,加深了同學們對曆史文化的興趣。

刘嘉凝同学说:“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们有幸加入这次社會實踐运动,这不仅仅给我们开拓了文化视野,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专业与历史结合的魅力,同时也对学院的全面生长目标从心底深深地赞同。希望以后可以多一些实践的时机,对学校、专业名誉和实力的提升、对学生的培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這次實踐活動获得同學們的一致好評,不僅爲學生們的課堂提供了一抹別樣的亮色,也是一次課程立體化、多樣化乐成的嘗試。同學們都認爲,如果這種活動可以繼續下去,形成制度和規模,對專業、學院乃至個人都有極大地幫助。此次寶雞之行,同學們收獲頗多,這是一次特殊的課外實踐活動,一次難得的深入學習曆史文化的機會,對所有參與同學來說都是永遠難忘的經曆。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