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晚,北京大學王思斌教授走進2017社會學知名學者講壇,進行了題爲“社會事情研究的價值與創新”的精彩講座。PP电子學院以及來自兄弟院校的百余位師生參加本場講座,社會學系主任張順教授主持這次講座。

講座伊始,邊燕傑教授熱情地介紹了王思斌教授的學術經曆。王思斌教授是我國革新開放後社會事情教育的開拓者之一,在社會政策、社會事情、農村社會學等領域均有很高的學術造詣,是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社會事情學家。現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1994-2000年曾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兼任中國社會事情教育協會名譽會長、中國社會事情學會會長、中國社會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全國社會事情專業碩士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事情研究》主編等多項學術兼職。

王思斌教授认为,我国的社会事情理论严重落后于实践,推进社会事情研究是学科生长、学术职位、专业职位和实务生长的一定要求。讲座第一部门明确了社会事情研究的看法,认为社会事情研究既有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共性,也有其特性,体现在社会事情的实践性和强烈的价值介入。借鉴社会学研究的分工,社会事情研究也有自己的分工,这主要体现于“學術研究”与“实践研究”形成的连续统(谱系)。学术视角的社工研究强调缔造能够影响实践的对策性或启发性的新知,实践视角的社工研究强调缔造具有指导意义的服务模式。在福利制度和文化特征下,中西方社工具有差异的生长模式和生长阶段,这也是必须推进我国社会事情研究系统化的重要原因。王教授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事情研究不光讲认识论,还要注重要领论、实践论。定量研究与定性(质性)研究,循证研究、干预研究、行动研究、实践研究都有各自的功效。在实际研究中要特别注意研究的科学性和实践的有效性的结合。王教授指出了我国社会事情研究创新可能有如下类型:第一,中国看法-中国是实,即用中国文化中的看法来归纳综合反映社会事实;第二,通融看法-中国是实,即在中国是实基础上通融中西文化形成自己的看法;第三,拓展看法-中国是实,即拓展学术界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实际;第四,外来看法-中国资料,即用现有理论看法理论解释中国是实。实现社会事情话语创新,可以从反映重要的社會實踐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边缘性配合话语入手,开展深入研究,经验总结、理论比力和归纳综合重构都是必不行少的。

在提问环节,在场的老师和同学还就如何更好地把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如何在中西方差异的社会配景下理论既有知识、如何评估社工实务的有效性、如何进行历程研究等问题与王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王教授均给予了精彩的回覆。最后,系主任张顺教授总结说,王教授的讲演诙谐而不失深刻,特别是关于如何进行本土化學術研究创新的基本模式,对于社会学及相关专业的同学都有深刻的启发意义。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李诗扬 摄影:祝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