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晚,央視《焦點訪談》欄目播出《向西,向遠方》專題報道,聚焦西安交通大學西遷精神,PP电子學院研究生認真觀看節目,積極討論西遷精神。
1956年的夏天,交通大學師生響應黨和國家號召,6000多人手持印有“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字樣的粉色車證,乘專列從繁華的大上海遷往西安。不到半年,6000多名交大人彙聚西安;僅一年多,新校園從麥田中拔地而起。西安交大沒有因爲跨越泰半個中國的跋涉而中斷教學,沒有遲滯一屆招生。西遷人義無反顧投身西部建設,從少年奮鬥到白頭。
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裏,交大人塑造出了以“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爲主要內容的西遷精神,並在西遷精神指引下,紮根在三秦大地上,建設成爲祖國西部的科技高地,累計培養畢業生25萬余人,其中40%以上在西部事情,成爲各領域的中堅力量。西安交大承袭西遷精神,幾乎以一己之力,撬動了中國高等教育花样,在61年的風風雨雨中引領和帶動整個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花样,創造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迹。
在專題報道中,陳學俊院士唱著“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他好比大松樹冬夏長青”的動人模樣,他那誠摯的赤子之心和堅定的理想信念,給王美祥同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種自然流露出的真摯情感,從青年到暮年不變的堅定信念,向西去,向遠方去,到國家民族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情懷,感動了幾代交大赤誠學子。
在王美祥同學看來,3000裏的西遷路是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擔當,體現了交大人不忘初心的奉獻精神,西遷前輩們的光輝事迹永遠激勵當代交大人精勤求學,永爲世界之光。“胸懷大局,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情懷和使命,“愛國、奉獻、無怨、無悔”的西遷精神重要內涵值得我們用心去感受、去學習、去發揚光大。
交大誕生于內憂外患的民族危難時刻,以救國爲使命擔當,在建設新中國的國家花样中響應黨的號召毅然西遷,如今的西安交大紮根西部,枝繁葉茂,在新時代建設的號角中,進行新一輪西遷,建設中國西部科技創港,繼續向西創業,開拓進取,爲祖國新的曆史篇章奏響新的最強音!
在即將畢業的張若絲同學看來,交大的西遷精神不僅滲透進每一個交大人的生活中,也同時影響著各人身邊的人。交大人無論在什麽樣的條件中,都將始終堅持擔當、傳承和創新,將自身命運與國家和民族命運相連接。而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的建設,爲每一位交大人描畫出了美好的藍圖。自己雖即將畢業,但是無論走到哪裏都將珍惜並傳承西遷精神,飲水思源,不忘初心。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李韻秋同學將西遷精神與學習十九大報告相結合,認爲西遷精神就是指引交大人進步的明燈,是這所百年學府的文化底蘊,西遷精神就像一顆種子,紮根西部後枝繁葉茂。在這種精神的引領下,交大正以蓬勃向上的勁頭踐行雙一流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對廣大青年寄予深切並中肯的期望:“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爲人民利益的不懈奮鬥中書寫人生華章”。
“精神立則人格立,精神強則國家強”。西遷老前輩們在物質條件極其匮乏的年代中創造的豐功偉績,是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李慧婷同學認爲,新時代的青年們更應珍惜老前輩們用青春和生命拼搏出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不怕刻苦,樂于刻苦,踏實刻苦,將自己的抱負同祖國的偉大複興緊密結合起來,充实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做新時代的弄潮兒和引領者,將個人的奮鬥和實踐,融入祖國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時代配景之下,交大人應當承擔起越发重要的使命與責任。在西遷精神的鼓舞下,沿著西遷老前輩們愛國和奮鬥的足迹,不馳于空想、不骛于虛聲,一步一個腳印,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繼續建設和開創偉大事業和幸福生活。
滑璀菁同學曾參與過西遷話劇的排練和演出,在那段爲排練和上課東奔西走的3個月裏,她深刻學習和理解了交通大學苦難前行的光輝歲月,了解到“西遷精神”紮根西部的厚重內涵,西遷的峥嵘往昔屹立起交大永遠的精神豐碑!而那段時光也成爲她永生難忘的刻骨回憶。
“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認清生活的本質之後依然熱愛生活。”王學敏同學至今清晰地記得話劇中這句台詞,坐在觀衆席上的她觀看話劇時幾次落淚。《焦點訪談》專題報道中,老一輩西遷交大人用自己一生無怨無悔的默默奉獻,告訴我們什麽是真正的英雄。他們把一腔熱血獻給祖國,將理想和抱負融進生活中,在自己的事情崗位中做著最偉大、最平凡的事。“奔赴大西北,向科學進軍”早已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對黨、對國家無限忠誠的體現。從繁華的大上海到黃土高原,交大人克服飲食、氣候等艱苦條件,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種出一個美好的未來。看到他們的英雄事迹,王學敏同學又一次熱淚盈眶。
李鵬飛同學從校園文化和理想主義角度理解西遷精神,他認爲西遷精神是西安交大一代代莘莘學子和不辭辛勞的教職工,用青春和汗水沈澱的精神財富,西遷之路,是交大人理想和信仰的升華之路。西遷精神紮根在交大的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中,體現在每一個交大師生身上,轉化爲交大人配合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品質,這樣的西遷精神融入校園中每一個平凡的、踏實的事情和奉獻細節裏,或許是不經意路過的一間實驗室,或許是擦肩而過一位平靜祥和的老者,或者又是辦公室一盞亮到深夜的明燈。這種交大人堅守的理想主義配合體,是交大的靈魂所在。正是因爲有了這種理想主義的堅守,交大文化才得以綿延不絕,曆久彌新。
楊金钊同學認爲,西遷是交大人的精神長征,“西遷精神”是交大獨有的大學文化。風雨六十年恰似彈指一揮,交大校園裏的梧桐樹也已經由當初的小樹苗長成了如今的合抱之木,而親手種植下它們的第一代西遷的交大人也已步入耄耋之年。但是“人生易老天難老”,纵然歲月斑駁了青春的容顔,“西遷精神”永遠不死,“西遷精神”是人類優秀的、有活力的民族應該永遠秉持的一種精神。
回顧曆史是爲了重新出發,回首來時的路是爲了不忘初心。站在新時代新的曆史起點上,西安交大深度融入國家戰略,緊跟時代發展法式,將愛國奉獻融入每一個西交人的血液中。正如王樹國校長所說的“西安交大爲國家、民族而生,將永遠把黨和國家的發展作爲奮鬥指南,也將在每個重要曆史時期做出特有的交大貢獻。”
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灼烁前景。在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助力西部大開發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曆史大配景下,新時代的交大人定將不負黨和人民的囑托,在“西遷精神”的指引下,擔當國家富強、民族複興的曆史責任。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奮鬥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強音,西遷精神是交大人繼續奮鬥的不竭的精神源泉。在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曆史時期,西交人將繼續發揚“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始終將國家利益、西部建設置于首位的責任擔當,用科技報國,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以敢爲天下先的曆史擔當,自覺自爲地爲西安發展、西部建設、民族複興、國家富強貢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