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7月4日晚,由社科處、PP电子學院主辦的“道德的古今之變(辨)”學術講座于主E-703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哲學研究》編審、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羅傳芳教授進行專題報告,講座由PP电子學院哲學系龔建平教授主持。
首先,羅教授對道德的發生與淵源進行梳理。她認爲,公共性、交互性和群體責任是道德産生的泉源,道德生活的“德目”是社會配合體“良序”的體現。道德與倫理的區別在于:道德是自律的,體現自我要求、自我意志,是理性的人“自我立法”,表現爲美德與良願;倫理是他律的,體現社會性、普遍性,是主體間性的“配合表達”,表現爲正當與適宜。道德主體不應被強制,但受到倫理的影響與約束。在現代生活中,針對道德、倫理、执法範疇進行適當劃界,體現著現代生活和現代性的要求。
其次,對于道德的中西之辨,羅教授指出,古代東西方社會都將倫理和社會組織方式的重心放在德性上,古希臘哲人與古代中國哲人都以“道德”作爲人和動物的區別。中西方配合點在于對“道德”的認識經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內到外的路徑,體現爲宋明儒學的“天理”“心性修爲”與康德的“絕對意志”“自律”。差异點則表現在中國“三達德”“四德”等範疇更多地是個體層面自我涵
養,最終表現爲“天理”與“人欲”的張力;而西方“四主德”等範疇則具有社會化性質,最終體現爲人的“自我立法”。

最后,罗教授认为,近代的转向使得市场规则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方式的准则,取代了传统宗法族群交往。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制度花样开始面对 “古今之变(辨)”的要求,由道德视角向权利视角、契约视角的转换是“古今之变(辨)”的要害节点。为此今世中国需要有“看世界”的眼光,对于传统儒家忽视制度建设等不足予以缔造性回应。她强调,作为后发工业化国家,中国在十九世纪后经历了包罗道德危机在内的全面社会危机,直到今天仍在艰难转型,对道德的召唤比以往越发迫切。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价值取向差异,因此对于传统的道德看法需要予以扬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新的平衡。
交流環節,與會師生就“道德”相關問題與羅教授進行討論,針對傳統道德自覺地現實轉變、道德與制度的關系等各抒己見,增進了講座主題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