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綜合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綜合新聞 >> 正文

知党史  颂党恩  跟党走

            —PP电子學院組織師生黨員觀看並深入學習黨史故事片

2018-10-08  點擊:[]

9月28日及30日下午,为迎接新中国69周年华诞,增进师生党员的党性修养,PP电子学院分黨委组织35名师生党员寓目并深入学习党史故事片《风云1927》、《大会师》。这两部优秀故事片着眼于人民军队在血与火中的降生及曲折生长历程,再现了八一南昌起义、八七聚会会议、红军长征、会宁会师等重大历史事件,全方位地反映了特殊历史情况下老一代革命家为信仰立心,领导人民军队与腐朽势力进行艰辛卓绝地斗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使革命之火种星火燎原,使革命之精神薪火相传。

在此次觀影活動中,社會學師生聯合黨支部錢玉燕從學校雙一流建設與創新港內涵發展的角度對黨史精神資源的理論高度作出評價:“影片《大會師》以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在甘肅會甯會師的史實爲題材,再現了長征途中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從合到分”“從分到合”艱難北上、勝利會師的光輝曆程,而影片《風雲1927》則真實再現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的白色恐怖下,中共中央在湖北武漢召開"八七會議"的這段曆史,再現了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在曆史狂瀾中堅定理想信念、獨立自主開創中國革命门路的艱難曆程。觀看這兩部電影,讓我們有機會重溫黨史,重新回顧長征精神,這種堅信正義事業一定勝利的精神,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如果我們都能夠在學校雙一流建設和創新港內涵建設中發揚長征精神,立足崗位,勇于創新,那麽學校的各項建設一定會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機關黨支部張科從複雜曆史境遇與踐行信仰的抉擇考量角度出發体现:“《風雲1927》還原了“八七會議”的曆史場景。正是這種經過實踐檢驗的信仰,讓所有革命前輩都具有一種甯折不彎的頑強毅力、甯死不屈的奉獻精神和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讓人民大衆産生信任和信心,讓追隨它的人們堅信不疑、至死不變,使飽受戰亂和侵略的中華民族從一盤散沙的狀態轉入鬥志昂揚的歲月。八七會議成爲中國共産黨曆史上一個轉折點”。

機關黨支部範曉瑩則從理想信念的培養模塑角度出發体现:“《大會師》講述了長征途中,紅一、二、四方面軍從合到分,從分到合,艱難北上,勝利會師的光輝曆程。在那樣一個戰爭年代,共産黨人是純粹的,共産黨人的理想信念是堅定的,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而當下社會,爲什麽越來越多的共産黨人喪失了理想信念,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我認爲加強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必不行少,並且不能流于形式主義,以往學習多流于書本,现在日紀錄片帶我們還原的艱苦卓絕的場景是生動的、震撼的。日後,支部可以繼續開展類似活動,加強黨員教育”。

社會學師生聯合黨支部馬旭蕾從曆史經驗總結與精神財富繼承的角度出發:“從挫折走向勝利的過程中,荊棘、坎坷,在一次次的重大曆史節點上,中國共産黨人明確奮鬥目標,做出最利于中國革命勝利的決策;在一次次的挫折面前,老一輩共産黨人不屈不撓,團結奮進,中國革命得以在曲折中向著勝利的偏向前進”。

硕8088支部党员徐婉婷从历史与未来、少年志向与家国前途的辩证联系出发体现:“如今我们身处宁静年代,物质生活多姿多彩容易使人丧失斗志、迷失自我。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谈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注重对少年信仰的培养。让他们了解历史的同时,深深的记着有国才有家,荣辱与共,唇亡齿寒。培养民族意识,让对国家未来的追求深深地扎根于每小我私家的心中。这种发自内心的深情和永恒稳定的信仰就是我们国家永葆青春的力量!”

碩8086支部黨員梁一帆体现:《大會師》與《風雲1927》兩部影片以弘大敘事、浴血奮戰的畫面再現了中國共産黨走過的艱難歲月,使得觀衆對那段日子有了一個更全面、更完整的認識。從1927年南昌起義到1936年甘肅會甯大會師,近十年裏,革命先烈們始終爲心中的革命信念前仆後繼,年輕的將士們不惜用青春、用生命爲前方的勝利抛頭顱灑熱血,镌刻一道道血染的風采。今天的一切來之不易,我們出生在宁静年代,未曾經曆影片中戰火紛飛的年代,但作爲新一代的青年,我們也有我們的使命,我們定要將革命先烈們的寶貴精神變成推動我們成就自我、服務人民、報效祖國的巨鼎力大举量!”

在此次觀影學習活動中,做到了“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辯證統一,廣大師生黨員增進了對“知黨史,頌黨恩,跟黨走”等理念的踐行落實意識,同時賦予了黨史文化新的時代精神內涵,鼓舞著全體交大人繼承發揚寶貴精神財富,以大局觀與奉獻精神爲重,勇于擔當作爲,保持現實與曆史的血肉聯系,開創“西遷精神”新的時代精神境界!

文字:劉靓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