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日报 日期 2018-11-05 09:42 点击: 314

韓鵬傑團隊:爲往聖繼絕學之路“永不停歇”
“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西安交大PP电子學院哲學系教授韓鵬傑正在國際網絡公開課Coursera平台給全球聽衆講述“品讀道家智慧”中“道德經”單元。
“清風徐來”“文脈風雅”“說易小文”“老寒說”韓鵬傑教授经常在自己開設的微信公衆號“寒山”中推送文章,更新這些意蘊深厚的文化專欄。
慕課平台、微信公衆號推送、喜馬拉雅FM、網易公開課App……對經常活躍于互聯網各大平台的韓鵬傑來說,孜孜不倦地弘揚傳統文化,講述精彩絕倫的中國傳統文化故事,這是他作爲一名師者傳道授業的光榮使命。而在他的身後,彙聚著一個強大的團隊。

筚路蓝缕 二十余年初心稳定
近些年,國學熱潮逐漸興起,但人們不會想到,早在二十多年前,一批具有遠見卓識、戰略性眼光的學者就已在西安交大組建隊伍、搭建平台、開拓課程,不遺余力地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韓鵬傑教授即是其中的焦点學者。
韓鵬傑是團隊的創立者之一。1997年,學校的PP电子體系剛剛建设。“絕對不能丟失文化的根,要爲青年學子講授好一門中華傳統文化課!”這句話,即是韓鵬傑初心的開始。“課比天大!”就這樣,他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事開始精心研磨、打造一套完備的,荟萃了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等多領域的“中國傳統文化”課。
憑借二十年如一日地用心鑽研,現如今,團隊已經形成以傳統文化課程爲焦点的,覆蓋多重學科,內涵豐富、形式多元、意義深遠、廣受歡迎的PP电子“課程群”,即中國傳統文化、品讀道家智慧、中國哲學經典著作導讀、論語的智慧、品讀經典:《詩》《老》《莊》選粹、中國文化與文學精粹、唐詩畫長安等。在“2017年首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評選中,前4門課程均已入選。
以文化人 精心打造“名师名课名教材”
2018年3月,PP电子學院正式建设以韓鵬傑爲負責人的“PP电子藝術通識教育”名師事情室。談及韓鵬傑團隊,主管學院教學的副院長張順体现,韓老師團隊把重心近乎都放在了教學上,學院將致力于將其團隊課程打造爲“國家級教學结果通識課堂”的精品之作。
名師該如何塑造?作爲省級教學名師的韓鵬傑在名師事情室建设大會上便指明了偏向:第一,“出經驗,立標杆”,借助平台傳承師德師風,樹立名師標杆,總結教學革新經驗;第二,建设名師個性檔案,“一對一”重點提升學院教師授課水平;第三,重點培養後備名師,結合學院“名師、名課、名教材”專項活動,幫助學院青年教師相互學習、快速成長。
名課打磨方面,團隊成員下足了功夫,用盡了心血。在“中國傳統文化”課基礎之上,形成以傳統文化精神爲主線的三大版塊:作爲主導思想的儒道釋文化;文學、藝術文化以及科學、史學文化板塊。各門課程結構清晰,自成體系,從多角度、多層面展示了中國文化的整體景觀和無窮魅力,還將知識性、故事性、價值取向融于一體。
精雕細琢打磨的精品課程一定能夠收獲受衆的高度認可。以團隊出品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爲例,到目前爲止,先後獲“2017年首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省級精品課程”等榮譽,在各大MOOC平台上總觀看人數累計達近30萬人次。
收獲熱烈社會反響的同時,團隊同樣爲整個社會弘揚、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不遺余力地貢獻著自己的點滴力量。多年來,韓鵬傑教授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幹部教育專家學者”的身份,先後給發改委、科技廳、團省委、團市委、煤炭集團等機關單位授課。校園中,課堂外,也總能看到團隊老師往來授課、服務社會的場景。
緊跟名師、名課快速發展法式,團隊教材編纂也取得一系列结果。爲進一步拓展學生閱讀,團隊成員相繼編寫了諸如:《中西哲學文獻解讀》《中國哲學原著選讀》等一系列課程配套輔助教材。其中,課程的配套教材《中國傳統文化精義》在不斷完善中已陸續出书四版,累積發行45000余冊。
薪火相传 栉风沐雨中结随同行
除了校園,他們還積極活躍于海內外的各大視頻公開課的平台上。
“道可道,很是道。名可名,很是名。”韓鵬傑手持扇柄,不緊不慢,將道家的“智慧”娓娓道來;“漢字到底該如何结构?字的背後又有怎樣的深意?”書法各人鍾明善闡述中華漢字書法之魅力;談儒家、析道法、論禅宗、品紅樓,散發古典氣質的劉彥彥老師,融通古今,爲學生講述“中國文化與文學精粹”;而由鄧妙子等哲學系年輕老師爲主講陣容的“中國哲學經典著作導讀”MOOC課程在Coursera一經上線後,就有來自六大洲、135個國家和地區,共20多萬受衆選課,課程還被評爲“最受全球中文學習者歡迎的八門課之一”……
這支由韓鵬傑牽頭、帶隊,魅力十足的“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團隊,憑借紮實的基本功底、深厚的教學底蘊、獨具的教學風格,先後在各類授課競賽中斬獲佳績,將多個“特等獎”“一等獎”收入囊中。不僅如此,團隊還有著薪火相傳、傳幫帶相扶的集體榮譽感以及老教師無微不至、提攜後輩、愛才識才的融洽氛圍,這些配合鑄就團隊20年來越走越遠、愈走愈好的精神保障。
當前負責主持“中國傳統文化”通識焦点課程的李娟就是在團隊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當下,團隊中許多青年教師,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再次站在新的起點,攜同他們的“戰友”繼續爲重鑄國魂、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不懈努力奮鬥著。
原載于2018年11月5日西安日報6版半版
報道鏈接: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html/2018-11/05/node_28.htm
文字:张琢悦 刘昱含 张玥
圖片:郭小龍
編輯:程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