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5-16日,由學燈論壇組委會主辦,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中文系承辦的學燈論壇健銳鋒會“生生不息:‘流動性’與文學和思想傳統的再造”學術研討會在西安皇後大酒店乐成舉行。本次會議旨在以跨學科和長時段的視野,從紮實的文獻基礎出發,重新思考“流動性”在曆史和當下帶給文學、藝術和思想的改變,及其在再造文化傳統過程中的功效、意義與價值。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雲南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河南大學、延邊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湘潭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現代文學館、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延安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台北輔仁大學、澳門理工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及學術期刊的49位專家學者歡聚一堂,就此議題展開了熱烈討論。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副院長、中文系教授張勇主持會議開幕式,西安交通大學社科處副處長李聰教授、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院長李黎明教授先後致辭,PP电子學院黨委書記紀夢然、PP电子學院副院長王偉教授、PP电子學院中文系主任王瑤教授出席了開幕式。

社科處副處長李聰教授在致辭中向與會學者介紹了西安交通大學的文科教育建設以及相關科研成就,肯定本次會議提供的交流機會與學術啓發,並代表西安交通大學社科處向參會專家學者、老師和同學們体现歡迎與感謝,預祝會議圓滿乐成。PP电子學院院長、社會學系李黎明教授聯系學燈論壇的創辦曆史、學術聲譽以及本次會議的關鍵詞“流動性”,肯定文學的敘述能力、建構能力與觀察能力,归纳综合提出“守正創新、再造傳統”的會議主題,並簡要介紹了PP电子學院的院系曆史、學科門類、團隊建設等基本情況。最後,李院長再次歡迎列位專家學者的到來,並祝願會議取得圓滿乐成。


參會學者專家合影留念

本次會議共分五場,主題分別爲“民族與國家”、“思想與旅行”、“經典與語境”、“史料與文化”、“文體與形式”。以下爲會議簡報。
第一組:民族與國家
主持人: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賀兴盛
評議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姜飛、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陳越
雲南大學社科處處長、文學院楊紹軍教授率先發表報告《離亂弦歌與生命自省:西南聯大的學者散文》,探究李廣田、朱自清、馮至、沈從文等南渡知識分子在流亡期間的現實思考與自我革新。作家們流亡期間的作品大多深入社會、感受底層,呈現現代意識對山水、民情的思考,並且幫助作家重塑自我的經驗世界與創作理念。

接下來延邊大學前校長、朝漢文學院金柄珉教授發表報告《在華朝鮮人抗日話劇的曆史價值和藝術特征——從東北抗日聯軍朝鮮人抗日隊伍創作的兩部話劇說起》,分析《密林在戰鬥》《血海之歌》兩部在華朝鮮人抗日話劇對曆史現場的深度還原,揭示文本所反映的曆史流變:朝鮮移民在中國定居、生活過程中自我身份認同的變化、中朝人民攜手抗日的國際主義精神,以及戰俘教育下革命宣傳話語的轉變。

第三位發表(線上)的是南洋理工大學PP电子學院中文系張松建副教授,他的報告《冷戰年代的歸僑作家蕭村:跨國流動與南洋想象》,聚焦冷戰年代的歸僑作家蕭村的作品和活動,聯系亞洲的曆史語境,考察蕭村作品的寫實手法、左翼思想、曆史關切,分析其南洋想象的結構性張力。

本組最後一位發表的是台北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的助理教授劉得興,他的報告題目是《台灣原住民族文學與文化再現之比較研究》,劉老師結合相關學者對台灣原住民文學的分析,強調台灣原住民族文學長期被邊緣化的存在狀況以及發展困難,重申文學家關懷本族群社會與文化發展的責任。

第二組:思想與旅行
主持人: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鵬程

評議人: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教授盧成仁、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書法系教授楊曉萍、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熊鷹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賀兴盛教授發表報告《“煙士披裏純”到“靈感”》,分析外來詞彙“inspiration”在漢語語境中的譯介與變異情況,提出該詞的意味從賦予神秘性的“神/靈”轉化爲與中國傳統文化相對應的“感興”,這是一個重要的跨文化思想旅行的看法史案例。

延邊大學朝韓文學院副院長崔一教授發表報告《“發現”與“共情”——崔昌圭〈長安萬裏〉中的現代中國》,分析解讀朝鮮知識分子崔昌圭的旅中遊記《長安萬裏》中的中國形象與古典建構。區別于同時代中國遊記,《長安萬裏》表現出更爲強烈、樂觀的期待與展望,體現了作者鮮明的民衆立場與共情心理。

中山大學中文系吳曉佳副教授發表報告《大革命低潮期南洋與革命作家的流動性——以洪靈菲爲個案》,認爲洪靈菲的相關作品呈現了大革命低潮期左翼作家通過敘述南洋而發掘革命潛能的努力,而其本人的南洋流亡經曆更是構成了另一個值得探究的思想文本。

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中文系裴春芳教授發表報告《五四浪潮中的“親日”:一個親日派的思想前史》,解讀周作人在五四時期的“親日”傾向。此時的周作人呼籲一種“真正的親日派”,將日本帝國侵略主義思想與日本普通平民的國民精神相剝離,這一傾向預示了他日後的落水與附逆。

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藝術學院研究員祝帥發表報告《視覺文化配景下中國書法研究進展——關于近期閱讀的思考斷劄》,以外洋中國書法發研究進展爲例,探討兩個問題:其一,新興的視覺文化史與傳統的藝術史研究之區別;其二,中國學者如何在此話題上有所貢獻。

廈門大學曆史與文化遺産學院刁培俊教授發表報告《“三大體系”建設與純學術書評:以中國史學界爲中心的反思》,結合中國特色哲學社會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三大體系”建設要求,反思當下學術困局,鼓勵確當、純粹的純學術書評發展。

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劉秀玉教授發表報告《民族性與世界性:貝克特的跨文化旅行》,發掘了貝克特在外洋流亡過程中將漂泊感轉化爲積極的文化建構意識的過程,認爲正是這種融会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書寫,鑄就了貝克特的文學特質。

《澳門理工學報》資深編輯桑海老師發表報告《流動的石頭:從化石到矽基生命》,展現了石文化在古今中外的藝術流動與意義演變,以跨學科的探視與思考,探討石頭的生命潛能及其象征意義。

第三組:經典與語境
主持人:《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常務副主編秦曰龍研究員

評議人:中國海洋大學中文系教授熊明、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馬正鋒、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吳豔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郭寶軍教授發表報告《鮑照〈河清頌〉的文本生成語境及經典意義》,回顧鮑照《河清頌》文本的生成過程,以“何清”的意味、唱誦意義和唱誦方式爲切入點,探究其文本典範意義——揄揚升平盛世之文本。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趙奉蓉副教授發表報告《流動性與經典化:清人對清代〈左傳〉評點的接受》,從評點者評議、學子與出书商接受、政府需求等差异層面檢視清人對清代《左傳》評點的態度,揭示了《左傳》評點經典化過程中持續和多重的流動性關系。

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盧成仁教授發表報告《“臨時社會”如何可能——〈薩哈林島〉的民族志品質》,以契诃夫《薩哈林島》所構建的“臨時社會”爲線索,重釋作品提供的系統行爲資料,重審其民族志知識品質與價值。

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宋穎老師發表報告《〈論語〉“民可使由之,不行使知之”正義》,針對《論語》的闡釋爭議、誤解以及相關訓诂現象,回顧曆史和文本的傳統,對“民可使由之,不行使知之”的懸案做出了新的解釋。

陝西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唐可欣老師發表報告《基于先鋒文藝新理念的俄羅斯當代浸沒式戲劇》,認爲俄羅斯當代浸沒式戲劇深受20世紀“白銀時代”先鋒文藝新理念的指導與影響,以續寫經典二度創作的態度,運用雜糅科幻的情節塑造手法,表達了別具一格的美學追求。

山東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崔佳雯博士發表報告《“荒唐世界”中的“拿來之旅”——略論〈小朋友〉周刊對于英國童話〈彼得·潘〉的翻譯與改寫》,以1922年戴欲仁譯《彼得·潘》爲例,聚焦中國現代兒童刊物《小朋友》對西方經典兒童文學作品的譯介與改寫,從中發現了若幹值得肯定的“中國化”經驗。

延邊大學朝韓文學院梁玉玲博士發表報告《文化對話與跨界書寫:論〈恨中錄〉與〈紅王妃〉的跨文本解讀》,分析英國作家瑪格麗特·德拉布爾《紅王妃》與18世紀朝鮮宮廷悲劇《恨中錄》之間的互文關系,闡釋交互文本中的意義生成價值,探究多元化時代作家對人類命運的思考。

第四組:史料與文化
主持人:《廈門大學學報》副編審廖哲平
評議人h幽洗髮W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郭寶軍、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中文系教授王瑤、《澳門理工學報》資深編輯桑海


南京理工大學藝文部陳捷教授發表報告《周作人與木犀軒藏書購歸僞北京大學相關檔案解讀》,通過文獻分析解讀,提出周作人購歸檔案行爲實質上是一場買賣雙方之間的漢奸利益交易。

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文學院副院長陳嘯教授發表報告《海派的衣裳京派的骨:三十年代林語堂與京海派散文》,梳理上世紀三十年代林語堂在北京、上海兩地的文學活動與京海兩派的聯系,指出林語堂的作品體現出以海派爲表、以京派爲裏的特征。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陳越老師線上發表報告《“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留法經曆與其評價問題——以新見佚文〈巴黎通訊〉爲中心的考辨》,結合冼星海與友書信《巴黎通訊》,考辨和補充冼星海留法經曆以及他在這一時期音樂創作的特質。
山東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劉絮博士發表報告《形塑“東北”:梅佛光〈滿洲憂患史〉成書考》,考察《滿洲憂患史》一書的作者身份、寫作緣由及重刊經曆,藉此發覆了一段交織著民族大義、思想流動、反帝鬥爭和學術生産的豐富曆史。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PP电子學院副教授朱佳甯老師發表報告《被遮蔽的“啓蒙”話語:論趙清閣的戰時改譯劇》,考察趙清閣三部改譯劇所體現的啓蒙話語書寫。趙清閣的改譯劇關注新女性的精神困境,書寫戰爭語境下啓蒙主體的轉換。

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曾祥金老師發表報告《檔案文獻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以“二史館”藏檔案爲中心》,以“二史館”藏檔案爲例,梳理檔案文獻研究的一手质料範疇與研究潛能,探討制度建設及相關要领論。

延安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任勇勝發表報告《漢字圈世界文學——桃水癡史〈續風吹胡砂〉文學譜系初探》,將《東京朝日新聞》文藝記者桃水癡史創作的《續風吹胡砂》並入漢字圈世界文學的研究場域,指出中國明清章回體小說在翻譯、改寫之下進入東亞(日本)區域的流變過程。

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副院長張勇教授發表報告《當“文化”遭遇“運動”——“新文化運動”緣起新考》,重審“新文化運動”看法的發生過程,探查“新文化”與“運動”從無到有的聯結關系,以及文化運動如何誕生、形成共識的過程。

第五組:文體與形式
主持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院長吳建設教授
評議人:南洋理工大學PP电子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張松建(線上)、南京理工大學藝文部教授陳捷、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文學院副院長陳嘯教授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常務副主編、研究員秦曰龍老師發表報告《20實際30年代東北方言特征詞考察》,以一手质料篩選東北方言詞,摘取20世紀30年代僞滿漢語文學作品,從曆時與共時兩個角度探查東北方言的詞彙特征及其源流變化。

中國海洋大學中文系熊明教授發表報告《中國古代雜傳與小說文體互構的發生及其面相》,探究中國古代雜傳與小說在文體方面的廣泛谈判。雜傳與小說並非單向的繼承和影響,而是雙向互構的關系,由此可見雜傳的文學性與文體生成意義。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副研究員齊曉紅老師發表報告《作爲實踐的創作要领論——以〈地泉〉五篇序言爲中心》,聚焦1932年重版《地泉》三部曲的五篇序言中反複提及的從“革命的浪漫谛克”到“唯物辯證法的創作要领”的轉向,體現了中國左翼文學建構原創性革命話語的努力。

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熊鷹發表報告《何爲個人:論魯迅1927年的回憶性寫作》,逾越文學形式內部討論,在世界文學的視野中探究魯迅《野草》中的“夢”的形式與意義,重審其中體現的文學與現實的關系。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曹前博士發表報告《“海倫”何以成“曲”——論吳宓〈海倫曲〉的形式體制》,考察吳宓《海倫曲》所體現的舊體詩/五言古體詩的形式與體制,關注其副文本的生産與作用,揭示吳宓創作背後的內心情志。

南開大學文學院芮欣教授發表報告《書、書寫與猶太人——雅克·德裏達與埃德蒙·雅貝斯以〈問題之書〉爲中心的思想對話初探》,以《問題之書》對“書寫”意義的闡釋爲中心,解讀德裏達與雅貝斯兩位猶太裔學者跨文本的思想對話,揭示出流動性之于猶太思想乃至現代性反思的重要意義。

南開大學文學院楊慧教授發表報告《“奇書開卷第一回”——蕭軍〈五月的礦山〉的形式創新及其思想意蘊》,通過對蕭軍《五月的礦山》文本解讀與相關史料爬梳,探究其文學形式上的創新,即“交響曲”式的複調寫作,及其所蘊含的革命和啓蒙思想。

圓桌論壇:“預流”PP电子學術的努力
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何吉賢
與談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祝帥;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雜志副主編姜飛;延邊大學朝漢文學院教授、副院長崔一;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郭寶軍;廈門大學曆史與文化遺産學院教授刁培俊;中國海洋大學中文系教授熊明;雲南大學社科處處長、文學院教授楊紹軍;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教授盧成仁;西安交通大學中文系教授王瑤;西安交通大學中文系教授裴春芳。
祝帥老師從“現象”與“問題”兩個關鍵詞入手,結合學燈論壇“君子講習,以文會友”的宗旨和本次會議的主題討論當今跨學科對話的發展趨勢。認爲文史哲介入藝術學研究領域已成大勢所趨,一方面,跨界對話有助于差异學科領域之間消除壁壘、建设對話;另一方面,這一現象又衍生了新的問題:名義上的壁壘被打開,但實際學科門類仍過于明確,各學科專業領域之間難以真正“买通”。因此,學者們應致力于呼籲、創造更多的學術對話空間。
姜飛老師結合自身的學術期刊編輯經曆,表達了對當下學術論文質量的憂慮。當前學術論文易“鑽牛角尖”,只解決“小問題”、甚至不解決問題,其學術價值大打折扣。姜飛老師呼籲更多學者摒棄現今“小農經濟”式的文學研究,努力創作能夠産生思想智慧、對他人和現實有輻射作用的學術结果,在學術跑道上奮力飛向思想的天空。

主持人何吉賢老師補充,學術人才確應做好自己的天职,進行有意義的學術生産和對話,參與學燈論壇這類的民間學術組織正是很是有意義的嘗試。

崔一老师结合本院专业學科建設历史和经验,以中朝文学研究为例,探究小语种学科如何“做大做强”。崔一老师提到,延边大学朝漢文学院的中朝文学研究借助交织学科打开学术视野,着眼于“和谐东亚”的学术蓝图,希望对中朝乃至亚非文学研究有所助益,更有益于现实。
郭寶軍老師接續此前幾位學者提到的學術論文質量問題,認爲一方面,現在的論文生産疏于對原始文獻的傳統閱讀體驗,往往遊離于周邊文獻,甚至利用“數字PP电子”的漏洞改寫、重組他人論文;另一方面,大量學術論文的闡釋價值不足,大多未能上升到理論層面。
刁培俊老师呼吁学人的自省,指出当今学术界存在的名利化、犬儒化、利己主义的乱象。他结合自己在历史學科建設的体验感悟,呼吁当今学者跳离“文丐奔竟”与“学问秀场”的误区,专注自身的学术生产,为人类智慧孝敬力量。
熊明老師指出,古代文學專業雖然是中文系的強勢學科,但也存在從業人數過多而選題不易的危機。他結合自己的研究和團隊建設,講述了自己在雜傳研究領域潛心二十年的經曆,認爲PP电子研究只有真正回到文本和曆史才有生命力。
楊紹軍老師以視頻的形式向在座學者展示了雲南大學一帶一路智能分析實驗室的最新结果,即借助實驗室數據分析平台進行的中龍鐵路數據分析實例。實驗室舒徐分析平台對新聞媒體、知網學術、政府報告有關中龍鐵路的信息進行篩選、清洗、分析和可視化,展現了實驗室團隊在數據處理和算法創新的努力。
卢成仁老师提到了自己作为青年教师从“埋头拉车”到“抬头看路”的思想转变,并表达对当今学者在新质料、新问题、新领域做独立性研究的期愿。卢老师以自己对非虚构写作的研究为例,探讨如何在与民众、社会高度紧密联系的學術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透过研究视察社会。
王瑤老師介紹了自己在科幻文學領域的團隊建設和拓展研究。王瑤老師的團隊致力于探索學科交织,並且關注20世紀90年代以來年輕人的媒介經驗革新和大衆文化議題,從媒介技術、女性主義、生態主義等多重研究視角出發,挖掘其中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我“再生産”的價值和意義。
裴春芳老師結合自己從北京到西安、從古典文學研究到現代文學研究的學術經曆和轉向,回應文學研究的“流動性”。裴老師提到,目前交大中文系積極探索學科交织的可能,著力開發數字媒體多元化研究室、抗戰文學研究室以及古典文獻研究的發展新機,也歡迎專家學者莅臨交大開展更多的對話。
主持人何吉賢老師總結,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與學術環境持續面臨著新的組合、新的問題與新的挑戰,學者們也仍在堅持探索“‘預流’PP电子學術的努力”新的路徑。學燈論壇提供了學術交流、對話的平台,我們更應該珍惜此類機會,以越发開放包容的心態探索更多對話的可能。
大會學術評議
评议人:延边大学朝漢文学院教授金柄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何吉贤
金柄珉老师总结了本次聚会会议讨论的诸多学术话题:跨国际的文本流动,跨文本的互文研究,跨学科的知识文化交织研究,看法、思想之间的互通、互鉴、互证以及学术反思。简而言之,本次聚会会议聚焦于多元學術研究视角下流动与流变、互动与创新之关系,一方面对学科边缘与跨界问题进行探讨与创新,另一方面关注文史哲多元学科的重构与再造、学术意义的建构与扩散,这些都有利于学术前沿的进一步创新与拓展。此外,金柄珉老师也指出了本次聚会会议的美中不足之处,即长时段研究仍有很大的思考空间。专家学者应更多重视个案与总体研究的有机结合,深入“流动”问题的纪律、特征与看法。
何吉賢老師指出,本次會議提交的論文報告對“流動性”相關問題的探察涉及身體/群體的流動、精神/情感的流動與曆史/文本的流動等,普遍具有跨學科的研究特征。如何在此基礎上突出學術努力、有所貢獻,何吉賢老師提出三點建議:首先,回到文學的曆史現場,關注PP电子傳統——人的精神情感,留意曆史所遮蔽的微妙層面;其次,合理側重于文獻與史料研究,堅持對史料、文獻的細讀與闡釋;最後,發揮“跨學科”的研究潛能,不僅積極拓展差异學科之間的邊界,更要表現已有學科的優勢,探索學科融合新的可能。
閉幕式
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中文系王瑤教授主持,學燈論壇代表、南開大學文學院楊慧教授與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副院長張勇教授分別致辭。
楊慧老師以學燈同仁的成長以及本次健銳鋒會中“鋒”字所代表的學術辨難和追求真理的意義爲例,重申學燈論壇“君子講習,以文會友”的宗旨,並對本次會議的圓滿舉辦致以祝賀與感謝。
張勇老師總結了本次會議學術研討的结果與創新,代表西安交通大學向學燈論壇、參會專家學者與會務師生致以感謝,歡迎列位專家學者在日後常來交大指導、交流。
王瑤老師向參與會務的師生致謝,並宣布本次會議正式閉幕。
據悉,學燈論壇是2018年初由原山東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的幾位青年學人發起和創辦的民間學術組織,取法和赓續作爲民國四大副刊之一的《時事新報·學燈》的學術精神,堅持學術標准至上、學術人格至上、學術關懷至上,以基于文獻深耕的跨文化和跨語際研究爲旨趣,在PP电子學科融通互鑒的視野中深入討論學術問題,致力于中國PP电子學術的振興。截至目前,學燈論壇已在威海、開封、沈陽、大理、西安等地召開學術研討會9次,在威海、沈陽等地舉辦系列講座27次,開設“學燈讀書會”50余次,正在爲形塑中國受人尊重的PP电子學術配合體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