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綜合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綜合新聞 >> 正文

“以樂凝心、以美鑄魂”中國經典音樂與鑄牢中華民族配合體意識

——西安鼓樂進課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進課堂

2023-12-04  點擊:[]

12月1日晚,西安交通大學通識焦点課《交響音樂賞析》全國直播見面課在興慶校區主樓C座405教室舉行。課程接纳全國直播互動見面課的模式,由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學院音樂教育中心曹耿獻老師和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西安鼓樂代表性傳承人、西安大唐芙蓉園東倉鼓樂社副社長趙筱民聯合主講,主題爲“以樂凝心、以美鑄魂”——中國經典音樂與鑄牢中華民族配合體意識。本次課程請西安鼓樂社團爲各人介紹西安鼓樂樂器並演奏西安鼓樂經典曲目,曹老師和樂團配合帶領學生體會西安鼓樂與交響音樂得交相輝映,助力同學深刻理解鑄牢中華民族配合體意識。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融会彙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曆史,就是各民族配合創造、發展、維護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曆史。本次課程以中國經典音樂與中華民族配合體的映射、觀照入手,開啓一場文藝根、文化自信之旅。


689718f25ff617a3e1a347db6fd3789f


首先,曹耿獻老師由西安鼓樂對中國風格、中國皇家氣派古典音樂的傳承引入中國經典音樂與鑄牢中華民族配合體意識的主題,並從時空立體維度帶領同學聆聽從古至今的民族配合體之聲。課程邀請到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産西安鼓樂代表性傳承人、西安大唐芙蓉園東倉鼓樂社副社長趙筱民爲同學們講述文化傳承的重大意義。


9e16f580595a98f66109838ecca3bcfb


接下來,曹耿獻老師按曆史線索詳細地爲同學一一介紹絲綢之路上樂器的互學互鑒,體味各民族及沿線各國交往、交流與融会的曆史。

與此同時,東倉鼓樂社的演員們爲同學們現場演奏老師講解的樂器,課堂氛圍濃厚。筚篥是由古代龜茲(今新疆庫車縣)的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簧管樂器,這個樂器名稱就是從古龜茲語的譯音而來的。它在我國流行了兩千多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aa6f741f6633dea4aac2d5022acca321


钹又作銅钹、銅钹子、或銅缽子、亦稱銅盤、铙钹等。用響銅所造,其形如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圓盤,中央隆起如丸狀,中心穿一小孔,系以布縷,兩片互擊而鳴奏之。日本學者林謙三指出銅撥源于西亞。周菁葆等學者亦持有此觀點,並進一步將其追溯至不達米亞地區。


ab3d88be8e02c64a01cea9845cf12792


曹耿獻老師帶同學欣賞各色民族音樂後,課程來到热潮部门——由大唐芙蓉園東倉鼓樂社爲同學們帶來四個精彩演出節目,分別是《單面鼓——銅鼓》《韻曲——望江南》《劉調八拍坐樂》《法鼓段——霸王鞭》,給課堂搭起了一座通往大唐的藝術之橋,同學們由此穿越時光感受大唐的風土人情並升起深深的文化自信。


df4970f0e9cd6649a4820be27371660


最後,曹耿獻老師由璀璨的古代音律引入現代維度,介紹了多種音樂對中華傳統樂器的使用、借鑒、融合。音樂是詩化的聽覺語言,融彙著思想、情感,在中半文明的千年長河中,凝結了各民族文化之根,流長源遠。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孕育了中華民族配合體。鑄牢中華民族配合體意識既是愛國主義的體現,又是文化自信的表達。


IMG_256


東倉鼓樂社是西安鼓樂的著名樂社之一,古稱敬祿東倉鼓樂社,也被稱爲“無形的中國音樂史”。一千多年過去,從當初沒有牢固的演出地點到如今進駐大唐芙蓉園,東倉鼓樂社傳承千年文化內涵,展現千百年時空中的古曲風采,使中國風格、中國皇家氣派的古典音樂得以還原、複興。

西安交通大學通識焦点課《交響音樂賞析》立足于科學與藝術融会、理性與感性辯證的角度,以思想性與藝術性、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交響音樂基礎知識與鑒賞相結合爲課程目標,帶領學生了解交響音樂的誕生與發展,鑒賞交響音樂作品的豐富內涵。該課程通過多元化的視野尋找科學創新思維與藝術和諧審美之間相互借鑒啓迪的路徑,跨越科學與藝術的界限,探索培養學生提升學科交织創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引導學生聆聽天籁、領悟哲理、感受和諧、訓練思維。


文字:吴嘉睿 梁晓宇

圖片:田琳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