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音樂包罗器樂、民歌、曲藝及戲曲等,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门,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爲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校園文化高質量發展、宣揚美育時代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養,2023年12月2日,西安交通大學通識大講堂暨“開明文化校園行系列活動”之民族管樂公益演講會在我校絲路大講堂舉辦。

出席演講會的有民進陝西省委會、民進西安交通大學委員會、教務處、PP电子學院和音樂教育中心的領導嘉賓。PP电子學院副院長王偉主持演講會。

笛、箫、埙是民族器樂起源最早的管樂器。笛,昔人謂“蕩滌之聲”;箫,《正義》“弓頭,頭稍剡差邪似箫,故謂爲箫也”。埙,“立秋之音,萬物曛黃也,埏土爲之...”。我國著名民族管樂演奏家劉寬忍教授攜石磊、王凱、劉三虎三位青年演奏家,通過講解和演奏,講述民族管樂的曆史和魅力,賞析民族管樂的獨特韻味。

演講會以講授和演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講授中,劉教授介紹了到場的幾位青年演奏家,並爲同學們講述了中國民族管樂器的發展曆程、類別特點,以及傳統音樂對學科思維、藝術素養、民族文化的啓迪。


在演奏環節,青年笛蕭演奏家、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華清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音樂系主任王凱老師的原創竹笛曲《月氏夢》,描繪出張骞尋找大月氏國的漫漫征途和西域載歌載舞的歡樂場面;與青年古筝演奏家宋雅傑相助的箫和古筝曲《山居秋暝》,則將空山新雨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叮咚完美融合,給人新鮮特殊的感受。

四川音樂學院副教授、中國音協竹笛學會副秘書長、四川竹笛學會常務副會長石磊老師研制發明的“方孔笛”獲得6項國家專利,其本人被譽爲“中國最具魅力青年笛子演奏家”。石老師演奏的原創竹笛曲《灞橋》,將“灞橋折柳送別”的離愁別緒和依依惜別之情展現得酣暢淋漓,聽衆似乎親臨橋頭,親曆萬千故事。



青年埙笛演奏家、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教師劉三虎老師分別使用中低音埙、中音埙和高音埙,演奏埙曲《古渡秋》《風竹》《滿庭芳》,三首曲子風格各異,或如泣如訴、蕩氣回腸,或歡快活潑、輕盈靈動,變換無窮的玄妙埙音,將秋風古渡的悲涼傷感、風來竹面的瞬息變幻、滿庭芳草的美好與歡欣演繹得淋漓盡致,贏得台下觀衆紛紛喝彩。

在互動環節,聽衆們圍繞樂曲創作過程、樂器演奏要领與風格、藝術從業生涯、學科融会等角度踴躍提問,劉教授結合自身經曆一一詳細作答,既講解對民族器樂的理解、體悟,傳統音樂與曆史文化、風土人情的密切關系,又語重心長地談及學習演奏的不易、對中國傳統器樂與文化的尊重和應有的自信。現場觀衆興致高昂、全神貫注,會場氛圍熱烈,不時傳來陣陣掌聲。

我校PP电子學院副院長王偉教授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她對劉教授及三位青年藝術家的講授和演奏、各方的籌備策劃與支持体现感謝,並指出,音樂的發展不是伶仃的,而是需要差异學科的交织融合,需要來自差异領域的志士仁人配合努力,我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只有如此,才气讓中國樂器获得大幅提升,讓中國器樂實現高質量發展。

《禮記·樂記》雲,“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反映社會生活的重要藝術形式。本次通識大講堂既是提升我們審美水平和音樂素養,用音樂陶冶性情、滋養生命的活動,也是我們開拓視野、勇敢探索、深入思考的契機。此次“視聽盛宴”展現出笛的婉轉悠揚,蕭的低沈幽靜,埙的古樸典雅,使同學們在浮躁喧囂中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民族器樂的魅力,提升審美水平和文化素養,獲得優秀傳統文化賦予的無窮力量。
文/图:PP电子学院 高昕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