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爲首頁   |   加入收藏   |   English
學科規劃與前瞻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規劃與前瞻 >> 正文
【學科前瞻三十年】邬焜:哲學的自由天性和哲學的未來
2020-09-09  點擊:[]

人類創造的知識體系,按其抽象水平分爲差异的層次。作爲追求最爲一般的普遍理性的哲學,位于人類創造的知識體系的最高端。由于脫離了經驗之羁絆,相較于那些倍受經驗束縛的具體科學而言,哲學即是一種最自由的學問。

我們知道,人類是一種生來便倍受限制的存在。我們每個人的到來和歸去都不是自主的。在我們人生的短暫曆程中,我們不得不蒙受來自自然、他人和社會,生理、心理和行爲的種種限制。就此而言,我們不是一種自由的存在。然而,人卻有一種區別于其他存在的特殊能力,這即是“自我意識”。在意識活動的層面我們可以在某種水平上打破現實的限制,獲得思想的自由。思想是一種創造,它可以對現實世界進行反映式的認識和描述,它也可以對非現實的世界進行主觀層面的設計和創造,從而以主觀信息的方式逾越現實世界。這種逾越即是某種意識層面的自由,通常我們也稱之爲“自由意志”。當我們思想的自由創造切合現實世界的天性,並且又具有了現實實現的可能性的時候,我們便可以通過相應實踐的活動把我們所創造的主觀信息的相關內容在客觀世界中實現。這樣,我們的這種自由創造的意識的自由性便並不僅僅可以停留在主觀信息活動的層面,而還可以轉化爲客觀現實的物的形態,並以社會信息的發展了的形態呈現出來。

哲學的自由在于它的批判性和逾越性,在于它對現實世界的否认性理解的方式和要领。正是基于這一否认性批判的自由,哲學可以對現實界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予以揭示,可以對它所憧憬的未來進行預測、設計,並通過相應的實踐活動對現實進行合乎理性的幹預和革新。這也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的使命並不僅僅在于解釋世界,而且更在于革新世界。對于已有的知識、社會、生活和實踐而言,哲學並不僅僅是一個庸俗的比附者,而更應當是一個變革現實的批判者、設計者和推動者。

然而,哲學要實現它那批判的、自由的天性卻並非一件易事。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哲學也不例外。通常,任何理論都有它的慣性。對于哲學而言這個慣性即是它的守旧的僵化、囿于習見的庸俗和附著于現實的比附。

哲學的慣性或說是比附性對已有的哲學觀點、理論和要领毫無批判的接受、認可,並爲其做出合理性的論證和闡釋;對具體科學中的範疇、觀念、理論和要领接纳簡單拿來主義的態度,由之直接拼湊出所謂的哲學;對現實的社會生活、制度、體制、實踐和秩序進行肯定性的粉飾、辯護和倡導。顯然,這樣的哲學在發揮其比附性功效的同時也迷失了自身的天性、喪失了自身的自由。

目前,在中國哲學界,哲學比附性功效的發揮表現出了兩種傾向:一是“恪守”;二是“崇洋”。

所謂“恪守”,表現在對傳統理論不容質疑的肯定和對現實社會不加批判的虔誠的笃信。粉飾和歌頌、證明和闡釋、辯護和肯定、複述和倡導是這一傾向的基本特征。

所謂“崇洋”,表現在拜倒在當代西方哲學,尤其是西方意識哲學的石榴裙下,對西方哲學的相關觀點和理論接纳了一種不加批判的肯定、接受和推崇的態度。

“恪守”和“崇洋”這兩種傾向使當下中國學界的哲學難以實現它那批判性和自由性的天性,從而導致了浩繁哲學文獻背後所難以擺脫的比附、庸俗、僵化、守旧、雜多、貧困和荒涼。

馬克思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自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已經開始步入信息時代。目前,人類信息時代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智能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在這樣一個全新的時代面前,人類的哲學也必將會面臨一場全新的革命。真正的信息時代的哲學理應體現信息時代的哲學精神。這一精神基础不行能從傳統哲學的恪守中,也不行能從當代西方意識哲學的狹隘觀念中直接産生出來。

由于信息時代的精神與傳統的人類文明精神截然差异,所以,能夠體現信息時代精神的哲學一定是與傳統哲學有著基础區別的哲學。但是,既然是哲學它便理應具有哲學的一般抽象性和普遍性的品格,並理應對哲學的一般問題給出它自己相應的回覆。由此,信息時代的哲學一定是對傳統哲學進行根天性批判和變革的哲學。

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在中國誕生和發展起來的信息哲學正是這樣的一種哲學。它奠基于信息時代的科學與技術、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現實,立足于對傳統哲學和科學的基础範式的批判,從而具體而全面地展示了信息時代的哲學精神。

根據2018年12月14日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更新的信息詞條的闡釋,在信息哲學領域,已經發展出了多條研究路徑。如:量子物理信息、邏輯信息學、語義信息論、通信系統信息論、信息元哲學。由于在這衆多研究路徑中只有信息元哲學是立足于哲學基礎研究領域的,所以,這一方面的研究對于哲學的發展便具有了根天性變革的意義和價值。而這一研究領域恰恰是中國信息哲學開拓出來的,並且,在中國,這一偏向的研究已經達到了系統化、完善化的水平。

中國信息哲學的相關研究認爲:“信息哲學乃是區別于所有其他哲學的一種元哲學或最高哲學。”“信息哲學把信息作爲一種普遍化的存在形式、認識方式、價值尺度、進化原則來予以探討,並相應從元哲學的高度建構出全新的信息本體論、信息認識論、信息生産論、信息社會論、信息價值論、信息要领論、信息進化論等等,在這些信息哲學的大的領域之下還可以再包罗若幹分支哲學,從而派生出第二、第三或更深層次的信息哲學學科。”

由于信息哲學是從當代科學與技術、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現實中通過批判性的審視升華出來的,所以,這一哲學實現了對具體現實界的理性逾越,具有了比一般科學與技術、經濟與社會、生活與實踐、觀念與認識更爲自由的性質。另外,由于信息哲學對傳統哲學,也包罗當代西方哲學的基础範式接纳了一種革命性批判的態度,所以,這一哲學實現了對人類已有的傳統哲學的理性逾越,具有了不再依附于其他哲學的更爲自由的性質。由于在這兩個偏向上同時實現了批判性的逾越,所以,信息哲學能夠很好地體現出哲學所應有的最爲自由的學問的本質、品格和精神。就此而言,在信息時代,尤其是在信息時代正向其高級發展階段——智能化社會——闊步前進的今天,信息哲學必將會成爲人類未來哲學發展的主導偏向。當代哲學和相關領域的研究,如果無視信息範式的引領作用,都將會因爲脫離了現實的時代精神而喪失真正哲學所應有的自由天性的光輝。




作者簡介:邬焜,西安交通大學國際信息哲學研究中心主任、信息哲學與智能社會基礎理論研究基地負責人、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先後主持包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和一般項目在內的科研項目23項。兼任國際信息科學聯合會(IS4SI)副主席、國際信息科學聯合會中國分會(IS4SI-CC)副主席、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複雜性與系統科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陝西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等。主要從事信息哲學和複雜性理論等領域的研究。已出书專著21部,譯著2部,教材5部,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400余篇,獲包罗多項省部級一、二、三等獎在內的各類科研獎54項。主要學術貢獻是,將信息看法作爲哲學的最基本範疇之一引入哲學,系統建设了體系完備、規模弘大的信息哲學。被學界譽爲“信息哲學的開拓者”“信息哲學第一人”。


版權所有:西安交通大學PP电子社會科學學院   設計與制作:西安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鹹甯西路28號   郵編:710049